位於熱帶低緯度地區的東風波也是引發南海南部海域大風天氣的影響係統之一。受其影響引發的大風通常具有急風暴雨的特點,大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足90分鍾,每4分鍾記錄一次的平均風速值都在6級以上,且風速變化的連續性也較穩定,其間的最大風速可達19.8米/秒。
5.赤道反氣旋
從卡裏馬塔海峽北上的越赤道氣流,當強度較強時,其伴隨的赤道反氣旋通常會引發南海南部的大風天氣。在這種情況下,南海南部海域的西部和北部海區大多處於赤道反氣旋的西北緣,強氣流呈帶狀分布並不斷向北推進,導致南海南部海域的西部和北部海區出現大風,近海麵的風力在6級以上,最大可達20.6米/秒,大風過程的持續時間通常不足3天。
6.對流性雲團
南海南部海域,緯度較低,海表麵溫度較高,是對流雲團的高發區,強對流雲團伴有強上升運動和低層輻合,而低層的強烈輻合即可引發近海麵的大風。
南海南部海域,全年各月均可發生對流雲團,並以積雨雲和濃積雲為主。夏季風期間的對流比冬季風期間的多,3~4月份最少。由積雨性對流雲團引發的大風的持續時間大多在15~55分鍾,瞬時最大風速可達29.5米/秒;持續時間在20分鍾以上的大風,其平均風速值最大可達16米/秒。由濃積雲引發的大風的持續時間為8~35分鍾,瞬時最大風速可達23.0米/秒,持續時間在10分鍾以上的大風,其平均風速值最大可達15.2米/秒。
全球近海主要大風災害案例
1959年4月11日淩晨3時,江蘇省呂泗漁場遭受風暴災害。蘇、浙、閩、滬3000餘艘漁船在圍捕小黃魚時突遇大風,沉船270艘,死亡或失蹤1600餘人。我國黃海南部的江蘇呂泗漁場盛產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吸引著六省一市的千艘漁船。1950年末,大批木帆船被組織北上到呂泗漁場生產,其中的許多人是第一次離開浙江近海遠航作業。這些漁民都不了解呂泗漁場特殊的海底地形,更不懂得浙江、江蘇海洋條件的差異。
1959年4月11日淩晨起,漁場洋麵偏東風力突然增大到8~9級,陣風10~11級,沿岸潮位猛漲,海浪很高。由於技術設備落後,通信指揮避風困難,大風猝發時,整個漁場5000多艘漁船中仍有半數以上還在繼續作業。當時,浙江漁民見遇上風暴,就依照老習慣回港避風,隨東風漲潮往岸邊靠,隻有少數遇難。有一些漁船在落潮時駛到暗沙的近岸處,這時沙地露出水麵,人們以為已到陸地,紛紛拋錨棄船落沙而走。誰知那隻是一條長20~30千米的潮間帶,潮水不久便蜂擁而至,人們是九死一生。
1964年4月5日的大風,陣風達到40米/秒。大連金縣遠洋捕撈船“大白蓬”於黃海顛覆,12名漁民全部遇難,該縣大孤山漁民也遇難5人,全縣共計損失大木船9隻、小船23隻、網具150件,總價值12萬元。複縣的海上大風也使西楊渤海漁業隊22名漁民遇難。
1990年12月21日,海上出現陣風9級偏西大風,旅順口區海上捕撈損失巨大,死亡11人,損壞漁船11條,為該區罕見的海上災害事故。
1995年11月7日,由寒潮巨浪引發的沉船事故非常嚴重,這次巨浪過程受災範圍之廣,損失之慘重為曆史所罕見。這次寒潮來勢迅猛,南下速度極快。11月6日夜間至7日,渤海、黃海及東海先後出現7~8級的偏北大風,部分海區風力高達9級,陣風10~12級,浪高5.0米。11月7日淩晨,巨浪襲擊山東沿海,山東省共有229艘漁船被毀或沉沒,47艘漁船失蹤,31人死亡,121人失蹤。據了解,在這次寒潮巨浪過程中,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沿海也有大量漁船翻沉。同時,航行在黃海和東海海麵上的數艘海輪也受此次巨浪過程影響而遇險。航行在連雲港外海的2500噸海輪“巨陽”號受大風浪襲擊而沉沒,25人遇難。11月7日15時左右,載重3000噸的輪船“展望”號裝載2500噸鋼材,由天津駛往福州途中,在上海外海(北緯31°18憶03義,東經122°04憶53義)遭巨浪襲擊進水而沉沒,船上22人全部遇難。11月7日18時左右,載重11000噸的貨輪“華珠1號”裝載8625噸塊煤,由天津駛往上海途中,在上海外海(北緯31°41憶48義,東經122°45憶18義)遇險沉沒,船上30人全部遇難。此次寒潮巨浪共造成三艘海輪、14艘駁船、270餘艘漁船翻沉或被毀,死亡和失蹤22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
1999年11月24日,受冷空氣影響,渤海出現5米的巨浪。山東煙台市“大舜”號客貨混裝船,在距煙台牟平養馬島5海裏處海麵失火後,被巨浪推翻沉沒,造成死亡、失蹤280人的特大海難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