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風暴潮的危害(9)(1 / 3)

溫帶氣旋的風場特點是在氣旋中有三部分不同風向而都在移動著的風區,在冷鋒後為偏北風,風區向東移動方向與風向垂直,但同時風區也向南擴展移動;暖區是偏南風,風區移動方向與風向成30°~60°;暖鋒前偏東風區,風區移動方風向與風向成120°~150°。通常冷鋒後偏北風力最強、風時最長、風區擴展方向與波向相同,故波浪最大,低壓區中的最大波高亦出現於冷鋒後附近海麵。暖區中偏南風次之,風浪較大;暖鋒前偏東風的風時最短、風力較弱、風浪最小。低壓中心的附近海區波浪並不很高,往往在中心經過後數小時至十多小時後波浪才達到最大值。因此實際上,海上經常出現氣旋與冷空氣共同影響的天氣形勢。影響中國海及鄰海的主要氣旋路徑有三類:淤黃河氣旋,氣旋從我國大陸移入渤海或黃海北部。於江淮氣旋,氣旋從我國大陸移入黃海南部。盂東海氣旋,氣旋從我國大陸移入東海。這三類氣旋東移入海後經常經曆爆發性發展過程,它們特別多地發生在進一步東移至日本海以後,往往造成災害性的波浪。

海浪災害案例

海上自然破壞力的90%來自海浪,僅10%的破壞力來自風,海上常說的“避風”,實際上是“避浪”。計算表明,4級風時,波浪的壓強常超過12740帕,是風壓的10倍,當風力為11~12級時,波浪的壓強可達127400帕,波浪可使船舶傾覆,甚至把萬噸輪折成兩段。據統計,海上巨浪造成的海難占世界海難的70%左右。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台風或稱颶風)、溫帶氣旋和強冷空氣大風引起的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舶、摧毀海上工程和海岸工程,給航海、海上施工、海上軍事活動、漁業捕撈等帶來災害。因此,海浪災害是最嚴重的海洋災害之一,也是發展海洋經濟的最大障礙。有史以來,地球上差不多有100萬艘船舶沉沒於驚濤駭浪之中。近幾十年來海浪給迅速發展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事業帶來巨大損失。據統計,1955~1982年,由狂風巨浪在全球範圍內翻沉的石油鑽井平台有36座。1980年的阿蘭(Allen)颶風,同時摧毀了墨西哥灣裏的4座石油鑽井平台。1989年11月3日,“蓋伊”台風在泰國南部暹羅灣橫行2天,狂風巨浪使500多人失蹤,150多艘船隻沉沒,美國的“海浪峰”

號鑽井平台翻沉,84人被淹死。我國類似的海難事故也發生多起,1991年8月15日,美國ACT石油公司大型鋪管船“DB29”號,在躲避9111號台風的航行中被台風浪衝擊為兩段後沉沒,船上人員全部落水,經12架飛機,14艘救撈船曆經32小時的奮力搶救,救起189人,死亡14人,失蹤6人。據對1982~1990年的統計,中國近海因台風浪翻沉各類大小船舶14345艘,損壞9468艘,死亡、失蹤4734人,受傷近40000人,平均每年沉損各類船舶2600艘,死亡520人,每年因海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0億元人民幣。

以下是近幾年我國海浪災害的一些詳細案例。

2001年,我國近海海域各海區4米以上巨浪累計天數為329天,其中渤海6天,黃海29天,東海103天,台灣海峽79天,南海112天。海上巨浪給浙江、山東、海南、廣東和江蘇等省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損失,因巨浪沉沒、損壞大小船隻共618艘,死亡、失蹤265人,直接經濟損失約3.1億元。其中,浙江省沉船176艘,死亡、失蹤156人,經濟損失約1.69億元;山東省沉沒貨輪2艘,翻沉、損壞漁船250艘,死亡、失蹤4人,經濟損失約1.2億元;海南省沉船13艘,損壞船隻150艘,死亡、失蹤39人,經濟損失約1200萬元;廣東省沉船19艘,死亡、失蹤37人,經濟損失逾800萬元;江蘇省沉船8艘,死亡、失蹤29人,經濟損失約100萬元。

2002年,台風“威馬遜”7月3日2時在台灣省以東洋麵達到最強,近中心最大浪高12米。受其影響,7月3~6日,福建省北部、浙江、上海、江蘇、山東近海先後出現4~5米巨浪。期間,浙江省沉損船隻1200艘,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長江口深水航道2個大型圓柱沉箱受海浪衝擊移位,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

2003年2月22日,受黃海氣旋和冷空氣影響,渤海、黃海出現4米巨浪,大連渤海輪船公司所屬的“遼旅渡7”輪從山東龍口市開往遼寧旅順途中,在渤海海峽北砣磯島西北8海裏處沉沒,死亡4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