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渤海灣
渤海灣風暴潮出現次數較多,風暴潮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除夏、秋季有台風風暴潮災害發生外,春、秋、冬季還有災害性溫帶風暴潮發生,一年中每個月份都有災害性風暴潮發生的可能。根據渤海地區天津塘沽站曆史平均每個月份高潮位逸470厘米的天數的記錄,大的風暴潮主要發生在受熱帶氣旋影響較多的夏秋季節。造成風暴潮的熱帶氣旋路徑主要為從黃海北上及東海登陸再由渤海灣入海居多,影響熱帶氣旋有時也表現出向溫帶氣旋變性的特征。例如7203號台風、8509號台風和9216號台風等造成渤海灣大的風暴潮,其中9216號台風使塘沽出現了20世紀最高潮位(5.93米),使天津沿海有100千米海堤漫水,40處決口,新港碼頭、客運站被淹,鹽場海堤潮水漫頂,損失原鹽30萬噸,僅天津市由這次風暴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4億元。天津沿海曆史上曾發生過兩次特別嚴重的溫帶風暴潮災害,分別在1895年4月28~29日(清朝光緒年間)和1965年11月7日,前者使海防各營淹死2000人,後者最高潮位達5.72米,潮水衝毀岐口附近100千米海堤和大部分橋梁,交通一度中斷,塘沽市區進水。近年較強溫帶風暴潮的例子發生在2003年10月11~12日,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渤海灣沿岸發生了近10年來最強的一次溫帶風暴潮,受其影響,天津塘沽潮位站最大增水160厘米,該站最高潮位533厘米,超過當地警戒水位43厘米,河北黃驊港潮位站最大增水200厘米,其最高潮位569厘米,超過當地警戒水位39厘米。
2.萊州灣
萊州灣風暴潮發生次數僅次於渤海灣,且以冷鋒配合氣旋類占多數。據不完全統計,由強寒潮引起的風暴潮頻率占59%,溫帶氣旋引起的占32%,熱帶風暴引起的僅占9%。單純的冷鋒類風暴潮主要出現在冬半年,而更多的冷鋒配合溫帶氣旋類風暴潮一般發生在4~5月,這時北方冷高壓和南方低壓構成“北高南低”天氣形勢,海麵上吹東北風,大量海水在風作用下從萊州灣湧上陸地。典型的如2003年10月11~12日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萊州灣沿岸發生一次強溫帶風暴潮。山東羊角溝潮位站最大增水300厘米,最高潮位624厘米,超過當地警戒水位74厘米,為我國近10年來最強的一次溫帶風暴潮。此次溫帶風暴潮來勢猛、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成災嚴重,山東省直接經濟損失5.84億元。又如2007年3月4日的強冷空氣過程,渤海中部海域最大風力達11級,威海市極大風速達38.6米/秒,萊州灣海水猛漲,羊角溝潮位站最大增水達202厘米,超過警戒水位70厘米,煙台和威海兩市北部沿海海水倒灌,部分碼頭坍塌,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
此外,小尺度的颮線也能誘發風暴潮,如1980年9月1日一次颮線活動引起萊州灣增水,使龍口站出現近30年間的次高潮位。這種風暴潮出現概率較小,影響範圍也小。
黃海區風暴潮災害
黃海西岸包括山東岸帶和江蘇岸帶,曆史上山東半島也曾出現風暴潮,但更嚴重的是在江蘇岸帶,這是因為江蘇岸帶為平原海岸,地勢低窪,不僅夏季的熱帶氣旋可以造成嚴重的潮災,冬季的冷空氣大風也可以造成潮災,當然,冷空氣大風造成的潮災比台風風暴潮輕得多。據不完全統計,由台風引起的潮災平均每年出現1.3次,時間多在7~9月。造成較大災害的路徑有4條,一是從福建、浙江沿海登陸的台風繼續北上,在上海至連雲港之間重新入海,如7123號台風,江蘇響水站增水2米以上。二是從黃海北上登陸山東半島或遼東半島的路徑,如1939年8月30~31日登陸青島的台風,由於台風中心氣壓較低,風力較大,強東北風持續超過20小時,造成了嚴重的潮災。三是從東海北部、黃海南部西行的台風,在長江口或江蘇沿海登陸消失,這類路徑數量很少,但是一旦出現,造成的潮災往往很嚴重,例如7708號台風,9月1日在長江口登陸,江蘇省響水站出現最大增水2.12米。
四是從上海以東海麵或黃海轉向東北的台風,當台風強度較大、移速較慢時,江蘇沿海便出現風暴潮,例如8114號台風,使江蘇沿海大部分地區出現了曆史上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潮位。
黃海氣旋和強冷空氣也是造成黃海西岸風暴潮的主要天氣係統,但增水一般較小。1988年5月7日受出海氣旋和冷空氣影響,海州灣南部的江蘇省燕尾站出現1.99米的最大增水,連雲港最大增水1.46米。
東海區風暴潮災害
1.上海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