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711號台風潮發生期間,有18個站的高潮位超過當地警戒水位,它們分別是福建沿岸的三沙、沙埕;浙江沿岸的敖江、瑞安、溫州、坎門、海門、健跳、定海、鎮海、乍浦;上海市的高橋、黃埔公園;江蘇沿岸的燕尾、連雲港;山東省的石臼所、青島;天津市的塘沽。其中,有9個站的潮位值突破曆史紀錄,它們分別是浙江省的健跳、海門、乍浦、鎮海、定海;上海市的高橋;江蘇省的連雲港;山東省的石臼所、青島。這次風暴潮的最大增水出現在浙江省的健跳和海門,高潮位超過當地警戒水位2米以上,超過曆史極值1米左右。
在目前統計的23個站位中,純風暴增水超過1m的有16個站,超過2米的有5個站,最大增水發生在浙江省的健跳,達2161米。據統計,此次台風過程中,我國沿海總經濟損失502億元,估計半數以上經濟損失是由風暴潮與海浪結合造成的,死亡239人,是1949年以來我國潮災損失最嚴重的一次。
全球風暴潮災害概況
各國風暴潮災害概況
全球來看,美國、日本、印度、孟加拉國、中國、菲律賓、英國等是風暴潮災害多發國家。
2005年8月29日,“卡特裏娜”颶風及引發的風暴潮襲擊了世界上最富有、科技最發達的美國,海水淹沒了地勢低於海平麵的新奧爾良等地,100多萬戶家庭斷電,大批房屋建築被淹,1417人在災中遇難,導致墨西哥灣沿岸的石油工業陷入癱瘓,能源設施破壞嚴重,由此引發全國汽油價格飆升,創曆史新高。它以迄今為止世界上造成經濟損失最大(1000多億美元)的一次自然災害而震驚全球。
溫帶氣旋風暴潮在中緯度海洋國家沿海各地常可見到。歐洲北海沿岸諸國、美國東海岸以及中國的渤海都常有溫帶風暴潮出現。1953年1月31日至2月2日,歐洲北海沿岸一次強溫帶風暴潮,在24小時內英國就有300人被淹死,2.4萬餘座房屋被摧毀;荷蘭2000餘人死亡。1895年4月28~29日發生在天津沿海的災難性溫帶風暴潮就奪去了2000餘人的性命。
我國風暴潮災害概況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天氣多變,台風、氣旋、反氣旋的移動路徑、速度、風力大小、強度與方向等各不相同,而且我國沿海海岸線地形曲折複雜。潮汐類型多樣,潮差大的淺水區,風暴潮與天文潮具有較明顯的非線性耦合效應。
故而我國風暴潮具有規律複雜多變的特點。
在全球8個台風生成區中,西北太平洋生成區頻率最高,占全球總數的36%,同時,西北太平洋的台風強度也是全球熱帶氣旋中最強的。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中,我國受台風登陸襲擊次數最多,占各區域內登陸總數的34%,它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冬春季節我國的冷空氣和溫帶氣旋活動頻繁,常形成大風天氣,加上近海大陸架水域較淺,岸帶上眾多的河灣、寬闊的灘塗有利於風暴潮的充分發展。因而,我國風暴潮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受災區域幾乎遍及整個中國沿海,所受災害居西太平洋沿岸國家之首。
我國除了風暴潮災害發生的頻率大之外,增水強度也較大。由於我國沿海地形具有廣闊的大陸架,水較淺,這為風暴潮提供了良好的增水條件。風暴潮並不隻危害到沿海地帶,有時候會沿著河口一路向上,威脅和損害上遊地區的堤防工程。若是在途中與洪水等自然災害相遇,那樣情況會非常嚴重,使災害程度更大。
在我國曆史文獻中,通常將風暴潮稱為“海溢”“海侵”“海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據清康熙《三忙續識略》中記載,1696年發生在上海地區的一次特大風暴潮災,死亡人數達10萬人之多;民國《潮州誌》記載的1922年8月2日廣東省汕頭地區特大風暴潮,暴雨傾盆,平地水深丈餘,鄉村多被卷入海濤中,死者7萬餘人。
近代關於風暴潮的統計更加完善,據統計,我國每年平均發生增水1米以上的台風風暴潮約6次,其中形成災害的平均為2.4次。每年平均發生增水1米以上的溫帶風暴潮達11次,雖次數遠大於台風風暴潮,但成災的平均為1.4次,明顯低於台風風暴潮災。1949~2007年期間,我國所有超警戒水位達30厘米以上的風暴潮有280多次。
每次風暴潮造成的經濟損失少則幾億元,多則幾百億元,因此風暴潮作為我國主要的海洋氣象災害,已成為國家防災減災的重點之一。根據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2007年風暴潮災害共造成經濟損失1030.52億元,死亡(失蹤)人數737人,分別占全部海洋災害的97.1%和38.9%。
渤海區風暴潮災害
渤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淺海,北、西、南麵分別為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東麵的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渤海西岸和南岸的地勢平緩,潮水每增加1米,就要侵入陸地5~10千米。因此,當出現強烈而持久的東北風時,海水常常湧上海岸,在廣大區域,特別是渤海灣和萊州灣形成風暴潮。據史料記載,清代268年中出現過45次潮災,其中較大的10次,特大的3次,分別發生在1668年、1782年和1845年,1782年的風暴潮曾使海溢上百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