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正規全日潮及混合潮(不正規全日潮、不正規半日潮)較多,正規半日潮相對較少。在赤道與南緯40°之間的大部分太平洋地區,大洋中部的島嶼,巴拿馬灣、阿拉斯加半島沿岸,東海西側,以及澳大利亞東岸等地都為正規半日潮;阿留申群島東南、新幾內亞(伊裏安島)東北岸、加羅林群島等地為正規全日潮;西岸大部、北美沿岸及其餘地區都是混合潮。太平洋沿岸許多地方的潮差可超過7~9米,東岸阿拉斯加庫克灣的潮差為8.7米,巴拿馬灣和加利福尼亞灣的潮差在9米以上;西岸的鄂霍茨克海品仁灣潮差可達13.2米,朝鮮仁川港11米,日本海俄羅斯沿岸2.5米,我國錢塘江8米多,福州7米;南太平洋澳大利亞東岸2~4米。
大西洋的潮汐多屬半日潮。西歐沿岸為正規半日潮,美洲東側中部的加勒比海沿岸大部分為不正規半日潮,有些地方為不正規全日潮;墨西哥灣沿岸,除東部為不正規半日潮外,其餘地區都是正規全日潮或不正規全日潮。
毗鄰北大西洋的加拿大芬迪灣,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平均大潮潮差達13.6米,最大潮差為21米。
印度洋的孟加拉灣、查戈斯群島、莫桑比克、克羅澤群島附近洋區和澳大利亞西北近海,為正規半日潮;阿拉伯海、蘇門答臘及爪哇島近海都是不正規半日潮;澳大利亞岸及南岸,屬不正規全日潮,西南近海是正規全日潮。仰光的潮差為7.3米,達爾文港為8米,桑給巴爾為4.4米,金斯灣為10~12米,莫桑比克海峽西岸和阿拉伯海東北岸為3~4米,澳大利亞西南岸潮差最小,通常不足1米。
北冰洋的潮汐主要是由大西洋的潮波傳入而引起的。除泰梅爾半島頂端及喀拉海東部沿岸為不正規半日潮外,其餘沿岸地區均為正規半日潮。潮高大多在1米以下。隻在約坎加灣可以見到6.1米的潮高。
南大洋的潮波自東向西圍繞南極大陸傳播,以全日潮型為主,間有混合潮,潮差一般在3米以下。羅斯灣為全日潮,潮差在1米左右;威德爾海為半日潮和全日潮,潮差為0.6~3.2米;南極半島沿岸潮最大,尖端處可達5米。
中國近海潮汐潮流特點由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體積遠小於太平洋,所以我國近海的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傳入的潮波形成的,由日、月等天體引潮力直接在本海區引起的潮汐所占的成分很小。如黃海,它由天體引潮力直接產生的強迫潮僅占3%。
由太平洋向中國海域傳來的潮波,一支經日本九州和我國台灣之間水域進入東海,其中一小部分進入台灣海峽,而絕大部分向西北方向傳播,引起東海、黃海、渤海的潮振動,形成了東海、黃海、渤海潮汐;另一支通過巴士海峽傳入南海,形成南海的潮波。潮波在傳播過程中,由於受到地轉偏向力、複雜的海底地形和曲折的海岸輪廓的影響,變得因地而異,所以中國沿岸各地的潮汐類型複雜多樣,潮差變化顯著。大體上渤海、黃海、東海以半日潮為主,而南海則以全日潮為主,但就整個海區而言,潮汐性質是相互交錯的。
我國海區的潮流,遠海弱,近岸強;東海和黃海較顯著,渤海和南海較弱;開闊海域多為旋轉式潮流;近岸、島礁和河口區多為往複式潮流。
潮汐潮流類型分布特點
1.渤海
隻有秦皇島和黃河口附近為正規全日潮,其外圍環狀區為不正規日潮,此外的大部分海域為不正規半日潮。渤海海峽為正規半日潮,但有一個日潮無潮點(沒有潮汐的地點)。在秦皇島外、舊黃河口岸邊分別有一個半日潮的無潮點。
渤海的潮流以半日潮流為主。流速一般不超過1.0米/秒,最強的潮流出現於老鐵山水道附近,多為往複流,可達2.0米/秒,遼東灣次之,為1.0米/秒,萊州灣僅為0.5米/秒左右。
2.黃海
除山東半島成山頭以東、海州灣和韓國濟州島附近為不正規半日潮外,大部分海區均為正規半日潮。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頭外以及蘇北外海有兩個半日潮的無潮點,黃海南部有一個日潮的無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