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的潮流大都為正規半日潮流,僅在渤海海峽及煙台近海為不正規全日潮流。流速一般是東部大於西部。黃海西部的強流區出現在老鐵山水道、成山頭附近及江蘇中南部沿岸海域,可達2.5米/秒。
3.東海
主要為正規半日潮海區,而日本九州至琉球西側一帶及舟山群島附近為不正規半日潮。台灣海峽的北部和中部為正規半日潮,南部為不正規半日潮和不正規日潮組成的混合潮。
東海的潮流,西部大多為正規半日潮流,東部則主要為不正規半日潮流。
潮流流速近岸大而遠岸小,長江口、杭州灣、舟山群島附近為中國沿岸潮流最強區,流速可達4米/秒。
4.南海
絕大部分海域為不正規全日潮。正規全日潮分布於北部灣,呂宋島西岸中、北部,加裏曼丹的米裏沿岸,卡裏馬塔海峽至蘇門答臘島海域以及泰國灣北部。
不正規半日潮區散見於巴士海峽、廣東近岸、越南中部近岸及南部部分近岸海域、馬來半島東南端、加裏曼丹西北近岸海域等。
南海潮流主要為全日潮流,隻在廣東沿岸以不正規半日潮流占優勢。南海的潮流較弱,大部分不到0.5米/秒,瓊州海峽和北部灣潮流流速稍大,可達2米/秒以上。
潮差分布特點
中國海沿岸潮差分布的總趨勢是東海最大,黃海、渤海次之,南海最小。
各海區潮差的大小與海底地形、海岸線形狀有密切關係,一般在海區中央潮差較小,逾近海岸潮差愈大,港灣內部,尤其是港灣頂部潮差最大。
渤海潮差大多為2~3米,渤海海峽區平均為2米左右。沿岸平均潮差以秦皇島附近最小,不到2米。最大在遼東灣頂,營口達5.4米,其次在渤海灣頂,塘沽達5.1米。
黃海潮差一般是海區中部小而近岸大,東岸一般又比西岸大。朝鮮半島的西側,潮差一般為4~8米,最大在仁川附近,可達11米,是世界有名的大潮區。我國大陸沿岸潮差一般為2~4米。遼寧東南部沿岸由西向東潮差逐漸增大,可達4米。山東半島北部潮差較小,南部略大,成山頭附近最小,不足2米。江蘇沿岸潮差北部小,南部大,有時可達8米以上。
東海潮差與黃海相反,是西側大而東側小。
琉球群島附近,潮差大多在2米左右,日本九州沿岸一帶為3~4米,而西側浙江、福建沿岸大多在4~5米以上。自浙江的三門灣至福建的泉州灣為中國潮差最大的岸段,是中國潮汐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並且有良好的開發環境條件,其中杭州灣的海寧可達9米,是我國沿海潮差最大的地方,每年農曆8月18日前後,可形成壯觀的潮湧。台灣島南北兩端的潮差隻有2~3米,但海峽中部兩側潮差較大,台灣東側潮汐屬大洋潮汐,潮差很小,僅2米左右。
南海是我國近海潮差最小的區域,其廣闊的中部、呂宋島西岸及越南中部沿岸的潮差在2米以下。廣東西部沿岸、北部灣、越南南部沿岸及南海南部的加裏曼丹島西北部沿岸潮差可達4米以上,北部灣是南海潮差最大的區域,其中位於灣頂的北海潮差高達7米。
潮汐對風暴潮的影響
一般的海水潮汐上漲幅度在2米(潮差為4米)左右,當月亮與太陽的引力作用相疊加時,則可以達到4米(潮差為8米)以上(地形獨特的沿海地帶潮差能達到15米)。風暴潮是由於台風等強天氣係統引發的海水升高,一般能夠使得海水上漲1~3米。所以當此時正值潮落之時,則相互抵消,不會造成海水大幅度上漲;而如果正好是漲潮,則兩者相疊加,就形成了巨大的危害。
同時,風暴潮的危害不僅僅體現在潮水上漲之上,因為劇烈的風暴能使得海麵形成巨浪,使海水具備強大的動能。這些動能與海水上漲的勢能相結合,對沿海地帶的威脅更加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