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給孩子一個溫馨世界(1)(1 / 3)

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就變得沒有同情心;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最好手段。

——(英國)斯賓塞

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經過實驗發現,成年人有時會表現出毫無原因的恐懼,這種情況大多來自於幼年時期的暴力事件。她告誡父母:我們每一個行為都會對兒童產生影響,不僅會影響現在,而且會影響兒童的將來。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世界。

其實,一個美好溫馨的世界並不取決於房子的大小,室內裝潢的豪華程度,而取決於一家人是否經常溝通,是否能夠彼此親近相愛,是否能彼此尊敬互助。給孩子溫馨世界最大的支持力量就來自於父母對於彼此的愛,這也會給孩子的內心以最大的安全感。事實證明,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會把建立溫馨的家庭關係作為實現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關鍵,這樣能使孩子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達到親子溝通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世界,就等於為他開辟了一條走向幸福與成功的康莊大道,這遠遠勝於給他留下萬貫家財。

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

『教育名言』

我們不需要為了顯出很有智慧的樣子,就搬出一堆充滿洞察力的評論,我們所需要的隻是傾聽,並試著了解對方,詢問人們怎樣想,感受如何,以及為何如此。

——(美國)富蘭克林

『經典事例』

“知心姐姐”盧勤講了她和她兒子之間的故事。

盧勤30歲時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李悅。小李悅出生時,她從下鄉插隊、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調回北京,跨入了她從小向往的中國少年報社的大門。

盧勤非常珍惜這個工作的機會,因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為了全身心地工作,她把1歲零8個月的兒子送進幼兒園全托,每周隻接一次。

小李悅從幼兒園回來,總是說:“媽媽,咱們談談話。”有一次,竟然哭著向媽媽請求:“媽媽,我知道你很忙,沒時間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轉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兒園?”可是,盧勤沒能滿足他的請求,因為她和丈夫常常出差,沒有時間照顧他。

每次李悅回家,總是興致勃勃地給母親講幼兒園裏的事,不管她愛聽不愛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而母親是最合適的人選。遺憾的是,開始時盧勤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個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浪費了自己寫稿子或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孩子和她講話,她總是做出很忙的樣子,眼睛左顧右盼,手裏還不停地翻動著書報。

沒想到,她的“忙碌”給孩子的語言表達帶來了障礙。由於他是個思維能力很強的孩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裏把話說完,他就講得很快,慢慢地講話變得結結巴巴。

這引起了盧勤的注意,她開始注意改變自己,盡量抽出空來,傾聽他講話。漸漸地,兒子竟成了她學習兒童語言的老師。盧勤說,是兒子把自己領入了奇妙的兒童世界,使她後來對兒童教育工作達到入迷的程度,也使她學會怎樣用心去讀孩子這本書。這本書,竟然還成了她當“知心姐姐”的教科書。

『教育感悟』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在一座庫房的大門上,有一副堅固的門鎖,誰也打不開。粗大的鐵棒自以為很有辦法,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打開這把鎖。它給了很大的勁去撬、捶,都無法打開門鎖。鋼鋸見狀輕蔑地說:“鐵棒大哥,您下去,還是讓我來吧!”鋼鋸上場了,不過,任憑它左鋸右拉,門鎖還是紋絲不動。

這時,一把毫不起眼的鑰匙悄悄出現了,它的身軀瘦小扁平,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它不顧鐵棒和鋼鋸驚訝的目光,輕鬆地鑽進鎖孔,一擰身子,一下子就把那副堅固的門鎖打開了。鐵棒和鋼鋸不解地問道:“你是怎麼做到的?”鑰匙輕柔地回答說:“因為我最懂它的心。”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把大鎖,唯有最懂它的人才能夠打得開。孩子的內心也有這樣一把鎖,教育孩子一樣需要用適合孩子內心的方式。如果想教育孩子,使用蠻力是無濟於事的。但是,現在有很多父母不懂得這一點,慣用棍棒、責罵等蠻力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不僅不接受教育,反而越來越頑劣,父母教育起來也越來越費力。

其實,要想獲得這把鑰匙,有一個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傾聽。現在生活的節奏很快,父母在外奔波一天都很勞累,回到家中總想著能得到片刻的清閑。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話語都顯得很不耐煩。

雖說現代人的壓力普遍加大,但是,聰明的父母無論怎樣疲憊,都會選擇及時傾聽孩子的談話。他們把孩子的話語當成了獲得身心放鬆的靈丹,這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孩子們把父母當成自己的依靠,隨著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孩子會一天天健康快樂的長大,這何嚐不是父母們最想看到、最感快樂的事呢!

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親子間平等的交談,父母得到的是孩子成長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做人應有的自信。這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讓一個孩子從小體味到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