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給孩子一生的好品格(3)(3 / 3)

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顆善心,都懂得投桃報李,如此循環,那麼這個世界便是個溫情無限的世界。而我們平時的每一次不經意的善舉,都會給這個社會和我們自己帶來巨大的回報。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知恩圖報,不僅是人的良知,也是我們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知恩圖報不是空口說白話,也絕不是虛情假意的小恩小惠,更不是為了貪圖利益,而是發自內心的,真心回報他人,盡己所能幫助他人,這才是知恩圖報的本質。隻有人人做到知恩圖報,社會才會更加美好,文明才有可能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也能體會到:給予將比接受更快樂!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我們要時常擁有感恩之情,時刻有報恩之心。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因為心存報恩之心,就會把成就歸功於大家,失誤歸過於自己;就會在他人有困難的時候,甘願不計利益提供幫助;就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

麵對一些不利條件,也會在感恩之心中得到轉換。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不會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於他卻不言回報的人;也不會意識到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更不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不會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

缺乏感恩之心,他的心中就沒有愛,在他的心中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親人,也就分享不到別人的快樂,也分擔不了別人的痛苦。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注定是孤獨的,當然也不會有成功的事業。

但是,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意識和追求一種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愛父母的感情基礎,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又怎麼可能愛事業、愛社會?

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同情心,感激心,愛心,使你成為一個人。”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刻不容緩,一定要盡早讓孩子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有感恩之心人是善良的人,是知恩圖報的人,是負有責任心的人。“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感恩的心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之心,也是現代人應有之心。所以,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吧!孩子將會一生受益無窮!

『教子導引』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個人品德的表現。當然,感恩也是一種形式,是健康社會人人都應該具備的一種行為,也希望孩子能有這種感恩的行為。懂得感恩的人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當然這個人也一定是個幸福的人,要讓我們的孩子做這樣一個幸福的人,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那麼應該怎樣讓孩子學會感恩呢?

1.從小事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應該注意從日常小事抓起。要讓孩子明白感恩並不是指長大了給父母買大房子,買好車,讓父母出國旅遊等等,而是在不經意的小事中處處體現孩子的感恩心。

比如,孩子在家時,應該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完飯收拾一下碗筷,給父母倒杯水等;父母下班後,孩子要主動問候,接過父母手裏的東西;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關照父母休息;當父母外出時,孩子要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注意天氣變化;當孩子在外上學時,要記得常往家裏打電話,彙報一下學習情況……

正是在這樣的細節中,孩子懂得了感恩,也知道了感恩可以從小事做起。

提醒父母兩點:一是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對孩子的勞動進行合理地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和熱情鼓勵,因為這不但有助於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更有助於孩子不斷增強尊重、感恩父母的觀念;二是在這樣的生活細節中,如果父母能帶頭做表率,對孩子感恩心的培養將事半功倍。

2.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為家庭的付出

讓孩子學會感恩,應該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為家庭所做的辛苦付出。其實,現在很多孩子既不知道父母做的工作是什麼,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隻知道向父母要錢。

在孩子心裏,他們認為父母理所當然應該讓他吃好、穿好、用好;而許多父母也認為,隻要孩子學習好、身體健康就行,所以任勞任怨。

有一位14歲的初二女生,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3年前,父親下崗,一家人隻靠母親幾百元的工資生活。為了生計,父親去年開了一家小吃店,每天起早貪黑經營。一個月下來,能淨賺1000多元,但是除了日常開支,家裏也就剩不了幾個錢。但前一段時間,她在商場看上了一款2000多元的數碼相機,就纏著父親買。母親知道後,勸道:“你爸辛苦一個月才掙1000塊錢,那款數碼相機就是你爸兩個月的血汗錢啊,還是不買了吧!”從小任性的她並沒有聽母親的勸告,也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辛苦,反而又哭又鬧。父親無奈,走進了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