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對那個迷惑的人說:“在天堂,之所以人們能快樂地活著,是因為人們都是將勺子裏的美食送到別人的嘴裏;而在地獄,所有的人都企圖將可口的食物送到自己的嘴裏,但是由於勺柄太長而不能做到,所以最後都隻能看著美食而活活餓死。這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別!”
事例二:
有這樣一個看似笑話的故事:有一位牧師,他酷愛打高爾夫球,一玩兒起來就玩個沒完。一個星期日的早晨,晴空萬裏,這是打高爾夫球的好時機。但是,根據教規,這一天牧師應該去教堂做禮拜。他想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去打高爾夫球。於是,他就對朋友說:“我生病了,不能去做禮拜,請你去代替我做吧!”
天使看見後很生氣,就對上帝說:“您看見這個人的卑鄙言行沒有?您應該好好地懲罰一下他。”上帝答應了。
誰知,那牧師一進高爾夫球場就連連贏球,杆杆進洞,最後竟然獲得了勝利。天使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上帝:“您不是要懲罰他嗎?請問您的懲罰在哪兒?”上帝說:“你仔細想一想,他的快樂能夠跟誰去說呢?這就是對他的懲罰。”
『教育感悟』
在上帝眼裏,牧師的快樂獨享,就是對他的懲罰。這也正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隻有能讓自己的快樂給別人分享,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也就是懂得分享快樂,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一定不要吝嗇快樂的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有個吝嗇的財主,從來不肯分給人一點東西。有一天,他聽說某座山上有著快樂的泉水,他十分欣喜,就帶著一個用水晶做的瓶子去舀這種泉水。可是,這個財主走到半路就迷了路,於是他就去問一位老大爺。老大爺知道他是吝嗇的財主,就不願意回答。可是財主再三要求,糾纏得他不耐煩。老大爺終於給他指點了路,並說:“你一定要記住,打回水之後,一定要給鄉親們分享泉水。”財主答應了。
按照老大爺的指點,他果然找到了快樂的泉水。在回家的路上,他也記得老大爺的話,但回到村子後,他卻不想把水分給鄉親們喝。然後他徑自回家了,他認為自己找到了快樂泉水,高興得不得了。回到家後,財主迫不及待地倒出他的快樂泉水,可是從他的瓶子裏麵倒出來的不是水,而是一張紙條,上麵寫著:“隻顧自己快樂的人是永遠也得不到快樂的!”
故事很簡單,財主隻想著他自己快樂,而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當然他就不會得到快樂了。但是,它卻道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隻顧自己快樂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因為一旦學會了分享,別人的生活會因你的分享而更加精彩;學會了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美滿充實。
孩子可以分享生活和學習中的快樂,分享成功與失敗的體驗,分享自己情緒的感受,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有分享,孩子就能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大家共有的成果,在分享的過程中可以以群體智慧來探討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樣無形間又培養了孩子的相互協作的精神,能夠促進大家共同的學習和進步。所以說,學會分享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分享的範圍很廣,不僅包括對物質和金錢等有形的東西的分享,還應包括對思想、情緒情感等精神產品的分享,甚至還有對義務和責任的分擔。
一個貧困地區發生了地震,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嚴重洪澇災害;一個青年得了醫藥費很高的疾病……發生這些事情後,有的人並不富裕,但是還是捐出許多錢來支援他們。沒有人讓他們這樣做,但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把那些困難當做是自己的困難,共同承擔。這也是一種分享,社會需要這樣的分享,孩子也應該學會這樣的分享。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增倍,分享痛苦,痛苦就會減半。在澳大利亞,人在考駕駛執照時要學習一本有關交通法規的書,這本書的第一條是交通部長給初學駕駛的人的一個忠告:“學習交通規則的本質是懂得和別人分享道路。”的確,駕駛時如能懂得分享道路,就可以避免很多交通事故。
孩子隻有學會分享,他的智慧與情感才會在分享中不斷提升與發展。因為彼此分享,實際上是一種合作,這種合作能夠創造一種積極的互相信賴的關係,進而產生合力,這種合理促使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進步。
『教子導引』
曾經有教育專家指出,對孩子而言,培養他的分享意識,實際上就是對他進行人格教育。因為如果孩子沒有這種分享意識,難免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就不會與人友好相處,當然就更談不上未來的團隊合作了。所以,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分享意識的培養。
1.盡早給孩子灌輸分享意識
父母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的分享意識,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事情也不懂,其實不然,孩子的心裏是很明白的。所以,父母要正麵勸說、引導孩子的分享意識,比如當孩子願意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時,願意把自己的零食拿給其他孩子吃時,父母就應該適當地表揚他。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這樣做是會獲得讚美的,慢慢地,在以後遇到相同的情形他就會這樣做,逐漸地,孩子的分享意識就培養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