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給孩子一生的好品格(4)(3 / 3)

所以,父母要注意給孩子提供分享的實踐機會,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需要多人參與的玩具,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分享的快樂。但是,有一點需要父母注意,就是不要用批評、嗬斥孩子的方式來培養他的分享意識。有時候,孩子的自尊心受傷後,他會故意與父母對著幹,這樣做會得不償失。

2.給孩子營造分享的氛圍環境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還要特別重視分享環境、氛圍的營造,讓孩子體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父母要努力讓孩子身邊所有的人、事、物,甚至是和睦的鄰裏關係,統統構成他的成長環境。

當孩子周圍的這種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行為、情緒以至於氛圍時,孩子就會有一種分享傾向,這種分享傾向就會自然而然地讓孩子從心底產生分享意識。

在家庭中,在鄰裏關係裏都融入這樣一種氛圍。比如從家庭的氛圍做起,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獨占,這一點父母可以多創設“孔融讓梨”的分享氛圍,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家人的快樂;父母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有意義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地,孩子也學會把自己高興的或傷心的事講給父母聽,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心情感覺;父母與長輩,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親相愛,母親可以常說一句話:“有個好孩子就是不一樣!”這樣可以讓孩子體會道自己對家庭的重要。當然,也盡量讓孩子明白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需要朋友,需要鄰居,同時也幫助朋友,幫助鄰居,可以帶孩子與其他家庭外出遊玩,體驗與別人共同遊玩的快樂。

事實證明,隻有孩子學會了與周圍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以及鄰居之間的交流,就會彼此加深理解,增進友誼,使自己融入集體,從而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意識,也就為自己的成長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3.讓孩子多讀一些相關的故事

對於孩子來說,故事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的,父母可以選擇優秀的故事與孩子分享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教育。

比如,故事《神筆馬良》通過故事教育孩子好東西要與他人一起分享,不能占為己有。通過故事中的形象感染孩子,逐漸端正孩子的行為。這些故事有助於孩子養成分享意識。因為孩子會在故事或書籍中得到啟示,明辨是非。

通過故事教育孩子,要比完全說教的效果好得多,因為孩子會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分享行為。如果故事與說教配合的話,效果會更好。

4.在生活中應該時刻提醒孩子

在午後的街心公園,有這樣一對母女:小姑娘正跌跌撞撞地跑來跑去,興奮快樂地追逐著低飛的蝴蝶,她隻有三四歲;而坐在旁邊的長椅上的母一直靜靜地、微笑著注視著女兒的一舉一動……

不一會兒,小姑娘乖巧地跑到母親身邊。年輕母親輕巧地把一個剝開的橘子放到小姑娘的手掌上,對她輕輕地說:“先把這個橘子吃完,然後再玩吧!”小姑娘並沒有馬上吃,而是把這個橘子捧在手心裏,仔細地端詳著……突然,小姑娘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橘子是一瓣一瓣的呢?”年輕母親愣了一下,她想了想,然後笑著對小姑娘說:“苗苗,你再好好聽一下,這個橘子不是正在告訴你,‘我長成這個樣子,就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我,而不是一個人自己吃哦!’”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後又捧起橘子細細觀看。很快,她就從上麵掰下了最大的一瓣,踮起小腳,把橘子瓣塞進了媽媽的嘴裏。然後,又高舉著那個橘子,向著坐在不遠處的一對老夫婦跑去……

孩子就在母親的一句話裏學會了分享,分享意識在孩子的頭腦中萌發了小芽,孩子又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分享。類似的情形是不是經常出現在生活中呢?您會不會抓住這樣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呢?

『教子箴言』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與人分享的人,就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孩子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孩子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於全麵提高孩子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都將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培養孩子的寬容心

『教育名言』

從最廣博的意義講,寬容這個詞從來就是一個奢侈品,購買它的隻會是智力非常發達的人——這些人從思想上說是擺脫了不夠開明的同伴們的狹隘偏見的人,看到整個人類具有廣闊多彩的前景。

——(美國)威廉·房龍

『經典事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過後,兩名來自同一個村莊的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