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自己的孩子具備愛心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其實,古今中外,愛心都被看做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和社會的靈魂。我國教育家孔子說的“仁者愛人”,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以愛為核心,倡導人們推己及人,去做善事,對他人施愛。
有人說,愛心是熱情開朗的性格和對人、對事、對物的一貫關心的態度;愛心就是能體察別人的心情,能站在別人的位置和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為別人著想,能夠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之心。正因為如此,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
愛心是人的一種重要素質,更是人性的基礎。愛心在誌願者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愛心是冬日裏的一片暖陽,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也是旱地上的一場甘霖……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其實,在今天,孩子一般都是整個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和撫愛的集中對象。可以這樣說,孩子受到了太多的關心和愛,同時,孩子又缺乏付出關心和愛的引導,從而導致孩子不懂得分享,不知道愛別人,養成了自私、懶惰、任性、缺乏責任感和不會關心他人的壞毛病。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對此,父母根本不用再懷疑。愛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一種綜合素質,孩子更需要具有愛心。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
3.讓孩子做一名合格的誌願者
父母要讓孩子在18歲前體驗做一次誌願者的經曆,要讓他做一名合格的誌願者。其實,孩子要想做一名誌願者,他可以參與的誌願活動很多,就像詞典解釋“誌願者”時涉及到的諸如社會公益活動、比賽以及會議服務等方麵。
父母可以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所能,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做一名環保誌願者。有這樣一批誌願者,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麵八方,都有一顆熱愛環保的赤心;他們用行動和意識引領環保潮流,要把“綠色”播入每個人的心中;他們是一群熱愛大自然的“綠色使者”,為了青藏高原的草更綠、天更藍,為了讓江河源頭永遠清澈,他們遠離親人、拋下名利,遠赴青藏高原,到青藏鐵路做環保誌願者,從事環保宣傳工作。
可能,孩子還不能參與這樣偉大的環保誌願活動,但這並不能阻擋他做一名誌願者的腳步和行動。他可以盡自己所能種植一棵紀念樹,在樹上掛一個小牌,寫上自己的名字,定期給它澆水、培土,照料它成長,讓它成為自己家庭的一員。
當然,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比如,打掃衛生等。要知道,正是由於完成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孩子才能成長為時代需要的誌願者。還可以讓孩子定期到孤兒院陪伴那裏的孩子們,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除了物質上的幫助,孤兒們和老人們也非常需要人文關懷,隻要有人輕輕愛撫一下孩子,陪老人聊聊天,這就足夠能讓他們感覺更幸福。
4.要讓孩子行動起來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做一名合格的誌願者時,父母一定要讓他立即行動起來。因為“天氣冷了,還會變熱;樹葉落了,還會長新的;歲月流逝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今天明白了,馬上付諸行動,我們擁有的時光就會更多些,以後的遺憾也會少很多。”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做誌願者並不應該需要理由。但是,一定要按照誌願者的誓詞,嚴格要求自己。
『教子箴言』
可以問一下孩子:當你在街上看到頭戴誌願者帽、身穿誌願者服的誌願者時,內心深處會湧起怎樣的感動和衝動?是否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呢?其實,誌願者一直在實踐著誌願者誓詞所說的,竭盡自己所能,服務社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孩子18歲前,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去做一個誌願者,參與一次誌願活動。因為孩子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熱情,他應該做一個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