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長河潺流兩山間

鄭歌平

寧夏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回漢各族群眾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六盤山與賀蘭山之間的大地上,黃河從古到今潺潺流過——黃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紅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塞上大地呈現出思想藝術俱佳、風格獨特多樣、雄渾典雅並存的文學藝術景象。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寧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寧夏文學藝術也伴隨著自治區的發展而繁榮,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一大批有朝氣、有才華、有創意的優秀文藝人才,以謳歌時代、謳歌人民、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為己任,辛勤實踐,努力耕耘。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深情謳歌了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曆程,生動描寫了寧夏各族人民的生活,充分展示了生活中源遠流長的真善美的情愫,濃墨重彩地描畫了寧夏人民奮鬥拚搏的心靈圖景。寧夏文藝已經成為對外宣傳寧夏的一個明亮窗口,一張引人關注的精彩名片。

在文學方麵,20世紀80年代初,曆盡人生磨難的張賢亮,以其飽經滄桑之後的慷慨悲歌重歸文壇,他的中短篇小說三次榮獲全國優秀小說獎,並搬上銀屏。同時,一批中青年作家佳作疊出,共同推動著寧夏文學的發展。90年代,寧夏設立了繁榮寧夏長篇作品創作的“金駱駝叢書”,活躍了長篇作品的創作和出版。進入新世紀,寧夏文學由一棵“綠化樹”到“三棵樹”、“新三棵樹”再到鬱鬱蔥蔥的“文學林”,寧夏青年作家群集體亮相全國文壇,紛紛摘得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文學期刊獎等,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各種全國選刊選本等,寧夏文學創造了繼張賢亮之後的第二次輝煌。

在藝術方麵,各文藝家協會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認真履行聯絡、協調、服務的基本職能,以“出人才、出作品”為中心,大力舉辦各種展覽、演出、出版、評獎、研討、交流、采風等活動,積極參與國家級梅花獎、金鍾獎、荷花獎、蘭亭獎、金像獎、牡丹獎、山花獎等獎項評比,頻頻獲獎。不僅為寧夏藝術事業贏得了榮譽,也為寧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為了對寧夏前輩作家、詩人文學創作成就的回顧、總結和肯定,對寧夏文聯前任領導的敬重、緬懷和回憶。2006年10月,由寧夏文聯編輯的《石天劇作選》《李震傑詩文選》,以“霜葉紅叢書”的形式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得到了寧夏文學藝術界的肯定和讚譽。

為秉承文聯傳統,服務文藝名家,彙集優秀作品,樹立學習典範,弘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為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增光添彩,寧夏文聯決定啟動“塞上文藝名家書係”工程,為我區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國家級會員、德高望重且成就突出的文藝家、為寧夏文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個門類的領軍人物,編輯出版代表性、經典性、權威性的作品選集。

“塞上文藝名家書係”工程由寧夏文學藝術院負責實施。期望文藝院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發揮“培扶人才,編研作品”的職能,以流芳百世為目標,選取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做好資料搜集、編輯校對、設計印刷等各項工作,使書係工程成為我區文藝界的一個響亮品牌,成為外界了解寧夏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窗口,成為寧夏文藝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具體看點。

是為序。

2014年1月23日於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