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紀實(7)(1 / 2)

今天看了淌坊,看了大灣,兩個村子,人是一樣的人,相距也並不遙遠,差別卻無異於天上地下,這原因全在一個水字。水,它不但是農業的命脈,而且關係到人的生存與命運。我如大灣的村民一般盼望“1236”工程早日完成,盼望大灣的鄉親們能早日搬下山來。讓馬老漢們能種上二畝水澆田,讓孩子們能洗淨他們的小臉,坐進明亮的教室。

我急切地盼望著。

5月25日

往固原。

途中去黑城八舍參觀打井工地。用鑽機打深井,這是南部山區抗旱的又一措施。自治區派出地質局打井隊,蘭州軍區也提出“百井扶貧”的計劃,派出給水團。軍地兩支鑽井隊目前已打成深水井28眼,待200眼深井全部完成,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南部山區的旱情。這無疑是山區人民的一個福音。

采風團的演員為鑽井工地的民工與村民們表演了節目。

中午抵固原。

下午參觀開發區和固原火車站。

這是我第三次來固原了。第一次是在整整三十年前。那時,青石板鋪就窄窄長長的街道,舊舊的青磚瓦房,牆根染著綠茸茸的青苔,屋頂長著瓦鬆。四道青石券頂的城門,一道比一道向城外低下去。一個古老的山城,讓我想起小學時的一篇課文——這就是當年固原留給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的印象。第二次來時,青石板不見了,城門不見了,長著瓦鬆青苔的青磚瓦房間或在一些地方穿插著。這次再看,固原已和山外任何一個城市沒有什麼區別了。

最重要的是,固原有了火車站,響起了火車的轟鳴聲。中寶鐵路從這裏經過,不久將投入正式運行,為隴海鐵路的西段列車分流。從北京、從上海、從成都開出的火車,將經寶雞——固原——中衛駛往銀川,駛往烏魯木齊。固原,將成為連接中部與西部地區的重要通道。有一句話: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路已經修起來了,富裕還會再遙遠麼?

中寶鐵路的建成,將給固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晚間,采風團與當地文藝界聯歡,采風團的演員與當地秦腔劇團的演員們表演了節目。

5月26日

上午去中河村。

地名帶個“河”字,卻也是嚴重缺水地區。家家院子裏都有一個大鐵桶,是儲水用的。這裏吃水要到一百裏外的三營去運,一桶水要20元錢,可用三天。這裏比大灣稍好點的是,村子裏外有一些杏樹,田野裏有稀稀疏疏的麥苗。

水,是南部山區人民共同的企盼。

返程看秦長城,參觀固原博物館。

下午與地縣領導座談,聽情況介紹。

固原有著久遠的曆史,從新石器時期便有人類在這裏活動。秦昭襄王時修築了長城,自漢代這裏便有了頗具規模的城池。固原曆來是經濟文化軍事重鎮,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線的必經之地,故史稱固原“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固原又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過渡帶,是中原文化與西部文化的結合部。現在則處於西安、蘭州、銀川三個省會城市構成的三角帶的中心,通達三省區,這是很好的樞紐位置。可是由於過於惡劣的自然條件,由於長期來交通落後,這裏一直被國家列為重點扶貧的三西地區之一。享受國家對“老少邊窮”地區的優惠政策。近幾年自治區製定了“南部放開”的戰略,地區領導抓住機遇,出台了一係列改革發展的措施,使固原成為一個充滿希望和尋求發展的地區。

如今,固海揚黃擴灌工程將會澤及這一片土地,“1236”工程完工後,這裏將會出現大片的黃灌區水澆地,自然條件會因此大為改觀。加上鐵路已經貫通,固原,當會有一個輝煌的未來。

晚間,書畫家們依然為當地寫字作畫。作家們去固原師專作文學講座。趙孟祥說戲劇生動形象;肖川談詩歌細致嚴謹;最是李唯講小說時,他以他慣有的機智幽默,使階梯教室裏笑聲掌聲不斷,氣氛甚為活躍。

5月27日

早飯後離開固原,先往須彌山。

須彌山石窟,始建於北魏,興盛於唐代。曾經荒蕪了很多年頭。如今,經過修葺,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在固原地區,有六盤山,有秦長城,有涇河源頭的老龍潭,還有忽必烈的行宮等,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都將成為南部山區發展經濟文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