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作家認為:“一個人的道德水準與他有多少錢,受過什麼教育,是否留過洋沒有任何關係。”“今天很多中國人的物質生活遠比西方中產階級的物質生活好,也許我們的高樓大廈比西方某些發達國家要多,我們的彩電、冰箱和汽車擁有量也馬上要成為世界第一,但為什麼我們不快樂?原因是我們這兒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不如人家。我們的天空比他們的灰,我們陌生人之間的幫助和笑臉比他們少,我們之間的不信任比他們多。”
俗話說的好:“三代人造就一個貴族。”貴族,紳士,這些真正的富人,不僅僅是有錢,而且舉止文明,談吐風趣,氣質高雅,一舉手一投足都顯得有教養、有身份。這不是那些兜裏揣著大把的鈔票的暴發戶所能辦得到的。中國人或許窮得太久了,一些幸運的人一旦富裕(當然這主要是靠他們的努力),難免有人就找不著北。也就是說,他們富得太快了,以至他們還沒有做好心理上的準備,財富就硬撞到了腦門上。這些乍富的同胞,實在很需要補上“怎樣當好富人”這一課。
下麵我們所要看到的就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有品位的富人,從這個富人身上,我們能看到真富人的優秀,也能看出窮人們在思想上的貧窮。這位富翁名叫邢詒前。十幾年前,邢詒前的事業達到巔峰,擁有兩億元資產,是遠近聞名的富人。有了錢之後怎麼辦?花天酒地、狂嫖濫賭、窮奢極欲、窮凶極惡?不,躊躇滿誌的邢詒前不是這樣。出於恢複兒時天堂的夢想,在他的家鄉海南省文昌市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完全由私人創建的鳥類自然保護區”——名人山鳥類自然保護區。這一舉動使他表現出與其他富人截然不同的“品位”。名人山鳥類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文昌市西部東路鎮境內,共包括38個自然村,總麵積32680畝。十年來,邢詒前花錢買樹救樹,組織護鳥隊護鳥,“砸”進3000多萬元。但由於多種原因,保護區資金短缺,已經難以為繼。環保事業讓邢詒前偏離了自己的財富軌道,直至一貧如洗。伴隨著這位創辦者的窘困,名人山鳥類自然保護區也陷入了生死一線的境地。
1997年,文昌市政府批準邢創辦“名人山鳥類自然保護區”為市級保護區,麵積3.26萬畝,覆蓋22個自然村的1500多戶人家。保護區建立後,其間的樹木仍歸農民個人所有。砍樹,這本該由政府部門來管的事,他卻決定自己掏錢來管。哪裏有人砍樹,他就會出現在哪裏,把樹買下來,讓樹在原地繼續生長。為了讓大家不再打鳥,他買來大筐大筐的魚,倒進保護區的湖裏,讓大家免費來釣,釣起多少,拿走多少。當樹木成林,白鷺成群的時候,他早就不是什麼“億萬富翁”了。事實上,他早就開始陸續出售資產。先是大卡車,接著是小汽車,然後是海邊別墅。他的太太已經在餐館洗盤子四年。
最能夠體現邢詒前品位的是他的心態。雖然他的財富已經越來越少,但他看到自然保護區的樹木和小鳥卻在越來越多。在這減少增加的變化中,他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得以升華。山莊裏的每一棵樹,都是他買來的,不少樹很值錢,那都是他的財產,隻要他肯把樹賣掉。就能換來一筆龐大的資產,但他不賣。
那麼邢詒前的那些老鄉,那些窮人們是怎樣看他的呢?邢詒前是個有品位的富人,也是有責任感、有愛心的富人。回到家鄉後,他給鄉政府捐汽車,給村裏修水塔,裝電線和自來水管,將布料、衣服甚至電視機分送給各家各戶。這些年來,他投入各種公益事業共計700萬元左右。隨手借出去的錢,約有200多萬。這受到鄉親交口稱讚。但對於他保護樹木、保護鳥類,鄉親們並不都很信服。他保護樹木、保護鳥類沒有依靠政府,也不拉來政府的大旗狐假虎威,全是靠錢去“砸”。鄉親要砍樹,他就花錢把樹買下來,讓樹繼續成長。為了讓大家不再打鳥,他買來大筐大筐的魚,倒進保護區的湖裏,讓大家免費來釣,釣起多少,拿走多少。——靠這種方法保護樹木和鳥類,即使是億萬富翁,又能支持多久?
鄉親們的心態,事實上就是典型的窮人的心態,他們對這些保護措施不能認同。在他們看來,與其用大把的錢去保護鳥兒、保護樹木,不如拿來保護我們這些貧窮的鄉親,讓我們度過難關,然後讓我們稍微過得體麵一點。所以,砍樹的人不斷出現,想要打鳥捉鳥的人屢禁不絕。他們全都心安理得接受了“富翁邢詒前”為“買”回樹的生命和鳥的生命所支付的金錢。富翁的錢現在越來越少了,砍樹的人和打鳥的人卻沒有減少。因為他們仍然還很窮,“衣食足然後知榮辱,衣食足然後知禮義”。我們當然沒有理由去責備他們,但由此卻可以看出,思想上的貧窮到底有多麼可怕,因此,再窮也不能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