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舊閣瓦解(2 / 3)

“疾風來襲!”“看,信長來了!”京都一片嘩然,特別是人稱二條禦所的義昭的宮殿內,人心惶惶。“要抗戰嗎?”“求和嗎?”軍事會議迅速召開。二條的將軍大人也有一個難題要解決。今年,即天正元年(1573年)的一月初,信長直截了當地提交給義昭十七條諫書,但義昭還沒有對諫書給出明確的答複。十七條諫書的開頭及其中各條,就一件件事情,信長將平時對義昭所抱有的種種不滿一一道出,列成條目,對其進行猛烈的彈劾。首先,義昭進入二條城以後,舊態依然,絲毫不見對皇室效忠之意。其不忠與前代義輝將軍略無二致,其無意侍奉當今天皇,幕府眾臣也都不受天皇約束。這究竟成何體統?

第一條便對這點進行了質問式的責難。其餘十六條,對義昭的不守信用、惡政、陰謀、朝政訴訟時的偏心,以及冒領錢財等不道德行為,進行了長篇累贖,言辭激烈,不加修飾,毫不留情的彈劾。

對此,義昭認為自己身為將軍,信長這麼說他是越權。義昭經曆過落魄流浪的時代,後來在信長的保護下進入二條城,平日裏對信長的顧慮卻變成了反感。膽小者的憤怒,有時是盲目而自暴自棄的。

“信長不過是一個地方的領主,誰會屈服於他?我義昭沒有理由對他宣誓服從。”義昭用顫抖的手將諫書扔在地上,不再理會。

信長派出朝山日乘、島田所之助和村井長門等人,不斷前來和談,但義昭都閉門不見。並且,就如他所回答的,他在堅田及石山方向——進入京都的通道上建起了柵欄和堡壘。

信長所等待的“時機”與藤吉郎所盤算的“時機”,都是指當麵要求義昭回答十七條的恰當時間。這一時機,比兩人預想的來得要早。信玄的死突然帶來了機會。

無論在什麼時代,行將就木的舊勢力總會抱有一個滑稽的信念——我不會滅亡,這其實是個錯覺。

義昭將軍等人的身上將這一錯誤體現得更加明顯,其位置與性格,都非常適合充當盲動派的傀儡。

同時,在信長看來,在另一層意義上,他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工具,平時一直被小心對待卻無人尊重他。

然而,將軍家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價值,他考慮問題也隻知道局限於室町文化的小圈子裏,將狹窄的京都圈子當成了整個日本,沉迷於使用些小伎倆,將希望寄托在本願寺的僧兵,以及各國敵視信長的群雄身上。

看來他還不知道信玄的死訊,所以還在逞強。“我是將軍,武士的棟梁,和比睿山不同。如果信長和二條城動武,就是主動背上反叛之名。各國的武士不會饒恕他。”義昭表現出不惜一戰的態度,向都城附近的兵家發送檄文,當然,他還向淺井、朝倉、越後的上杉以及甲州的武田家等遠方勢力派遣了急使,全副武裝地展開了防守態勢。

信長接到這一信息之後,付之一笑:“真想看看將軍大人的表情啊!”他離開了大阪,一刻不停地向著洛中進軍。石山本願寺遭到了突然襲擊。他們突然遭遇信長大軍,手足無措。然而,信長隻是展示出隨時應戰的陣容。他現在最想避免的就是動用兵力。而且,在這期間,信長屢次派遣使者前往京都,目的是詢問義昭,針對今年正月,信長遞交的十七條諫書,他意下如何。此外,其中也有強硬的最後通牒在裏麵。

義昭認為自己是當權的將軍,對於諫書完全置之不理,然而,十七條中有兩條,如果被追問起來,確實比較麻煩。

第一條,身處武士棟梁之職,居住於王城腳下,卻從不參拜朝廷,不侍奉天皇,此為大逆不道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