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當日之內(2)(2 / 3)

“米飯煮熟後,他讓人們把空的米袋撕開,米袋的邊不能撕壞。再把米袋切成兩半,用蘸了鹽水的木棍弄濕,把馬食放進去。做完這些後,再把它們掛到牛馬上,讓它們馱著往賤嶽趕路。

“秀吉還下令在混合的糠上用樹枝或紙做好標記。‘後麵的軍隊趕到時,肯定有很多疲勞的人,告訴他們這是馬食,讓他們帶在身上趕路。大家放心,肯定很多人會吃,可能還會有搶著吃的人,就讓他們搶吧。任由他們把糧食放在衣服裏、手巾裏趕路吧。’”

“‘搶走的食物隻要是被帶著趕路的,就算派上用場了。如果有人質疑說這是馬食,就告訴他們這的確是混合馬食做的糠,必要的時候可以吃,然後把食物給他們。’”

這份細致,也抓到了難以把握的人心。在那個時代,軍民真正同甘共苦是很難的。難以聯合起來的舍身的將士和懷揣私心的民眾,被秀吉在馬上輕而易舉地鼓動了。

既然是戰爭,那麼實際上就連秀吉也無法預料成敗。可他卻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這讓士氣高漲有如衝天之勢,讓民眾們覺得仿佛勝利已經到了眼前。所有百姓都氣勢高漲。

雖然隻要求各家各戶拿出一升米,可是百姓們卻扛著五升十升的來了。雖然關照了老幼待在家中,可他們還是擔柴送水的。百姓們都積極地給路過的武士遞茶送食物。

單純而專情的女人們也很賣力地幹活,特別是姑娘們用力揮動著的手和依依送別的眼神,更讓年輕的武士們心中升起憐愛之心。

篝火和火把照亮了蜿蜒的道路。火光從鎮上一直連到村落,映照在湖畔的水麵上,沿著山背山腳,在這日落時分形成一大美景。

僅僅騎在馬上吃了飯團,拿湯勺舀了水稍微解了渴,秀吉就急忙離開了長浜,繼續往曾根、速水趕路。到達目的地木之本時,正好是下午八點,已經是晚上了。

從大垣開始算,約過了五小時。這是因為他們是一鼓作氣飛馳而來的,這在當時是極快的速度了。但關鍵卻不在於速度有多快,而在於秀吉簡單明快的統率和他靈活的方略決斷。

羽柴秀吉麾下的一萬五千士兵聚集到了田上山。軍隊的一部分就駐紮在沿著東邊山腳的一個驛站,在驛站外的一個叫地藏的地方搭起瞭望塔作為偵察敵人的陣地。秀吉突然停住飛奔的馬,貼在馬背上問道:“這裏是什麼地方?”“這裏是地藏。”

“就在木之本附近。”秀吉並不回應眾人的回答,隻開口說:“給我口水喝。冷水也行。”他拿過遞來的長勺,喝了一大口水,總算緩過神來。駐紮下來的將士們跑到馬匹前示意,可秀吉無暇顧及。與秀吉同時抵達的人也都下了馬,其他人也都騎著馬接踵而來,差不多同一時刻下了馬。這附近全是一派軍戎之色。

秀吉走到塔樓下麵抬頭望:“真是高啊。”因為是野外搭的瞭望塔,連個台階也沒有,得沿著腳下排好的木頭爬上去。

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年輕時還是一名小兵時的時光。他把手上的柿團扇(譯者注:軍扇)的繩子係到佩刀的環上,雙腳開始登瞭望塔的雁木。小姓們一個個疊了起來,組成了人梯,在遠處召喚秀吉:“啊,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