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哀悼(1 / 1)

最近在短時間內,聽說兩件自殺案,都是朋友的朋友或者熟人,都是事先有證實過的抑鬱症。

我勸朋友節哀順變,但是,自殺者身邊幾乎每個活著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負疚感:如果我早點介入就好了,如果我當時在場來得及勸他就好了,如果我能多做一點,如果我早知道,如果……

事實不是那樣的,實際上自殺是當事人自己的行為--哪怕是他的精神疾病在左右他們的正常選擇能力,旁人能起的作用其實很微小。雖然我自己勸別人時頭頭是道,其實,我也免不了同樣的感受。在我認識的人裏,隻有一個中學朋友自殺;後來遇到另外一個算不上朋友也沒有直接交往的人自殺。這兩次因為感情上離得近,發生後也常常想,如果早知道呢?能不能拉一把真的救了誰?即使理智上明知沒有用,仍然忍不住有同樣的“假如呢”的想法。

幾個朋友一起開始寫一些心理類的文章原意本來就是紀念我們共同認識的自殺去世的一個朋友。雖然,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我並不相信我們紀念的人會“地下有知”,也不真的相信有輪回什麼的,但是寫寫這些文章,傳播一些心理學的新聞理論之類,且不論能幫到別人多少,至少幫助了我自己接受哀悼,接受不幸的事件。可以說歸根結底是一件自私的事,不過利己而且不損人,是好事。

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不幸的事發生。自殺屬於可預防的死亡事件,但絕不是唯一的可預防死亡事件。因為吸煙造成的肺癌,因為藥物上癮造成的各種健康損害,都屬於此類公共衛生危害,每年都要死成千上萬的人。更不用說戰爭、窮困、傳染病、犯罪等其他可預防的死亡原因了。我們作為幸運的健康人,不可能消滅所有可預防的不幸。能做一點貢獻,且不去理睬效果如何、幫助到幾個人,也並不在乎有什麼客觀成果,但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能幫助我們麵對和接受不完美甚至千瘡百孔的世界,幫助我們麵對和處理(很自然的)難過的心情,在個人不能控製的命運中幫我們有少許“有所作為”的感覺和作用。

因為如此建議正在哀悼親友或者曾經有過為親友哀悼經曆的讀者,請考慮一下能替其他人做點什麼,例如推廣一些心理疾病的知識,或者抽點時間聽聽熟人的煩惱和訴苦,或者參加一個誌願組織,貢獻一點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助無家可歸者做做飯,教教小學生讀書,種些花草美化街坊環境,給鄰居送個蛋糕。一個細微的助人舉動,哪怕是一句親切的話,一個對陌生人的微笑,都能點亮別人的心情,營造一個溫暖的環境。再小的行動,都是好的--對自己好,對周圍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