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如何參與競爭
經常看到媽媽們討論這樣的話題,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大家都說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的社會,而競爭偏偏殘酷得要命,從幼兒園,到學校,再到社會,孩子們一直就離不開競爭。
競爭是不是真那麼可怕呢?
動物間也存在著競爭的關係,動物天生也會需要競爭事物和伴侶,人也生來也就存在著競爭意識,最好的局麵是大家在良性競爭的遊戲規則中,積極參與,自由選擇。
給大家講個故事:親子園裏,阿琪和添添因為玩具爭吵了起來,阿琪打了添添一下,添添沒有還手,隻是驚異地看了阿琪一眼,就放棄了玩具轉身去尋找別的。本來這應該不算什麼大事,可是恰巧卻被添添的媽媽看見了,她很不高興,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居然不還手也不吭聲就悄悄走了,太窩囊了。於是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怎麼連個玩具都不敢個別人搶啊,你要不凶一點以後怎麼和別人爭啊。添添的媽媽確實很急,因為再她看來,現在的社會競爭多激烈啊,孩子連這個都不爭,以後怎麼辦?不能讓孩子從小就懦弱被人欺負。
接下來,添添的媽媽指示兒子去把玩具搶回來,添添去行動的時候又被阿琪的媽媽看見了,阿琪的媽媽也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吃虧。這下可好,本來是相安無事的兩個孩子因為兩邊的媽媽都不肯服輸就爭執了起來,兩個媽媽也慢慢地加入了戰鬥,成為一場母子大戰的鬧劇。
競爭是這樣的嗎?是不是爭強好勝就是具有競爭力?讓孩子競爭就是讓孩子不吃虧嗎?
真正的競爭不應該是和別的孩子斤斤計較,而是讓孩子能夠努力地通過和別人的比較發現自己在能力上的不足而努力地去改進,競爭應該讓孩子學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而不是奪取別人的所得甚至打壓別人。就好比剛才那兩位媽媽,正確的做法是添添的媽媽容忍一點,告訴孩子如果別的小朋友也喜歡某樣東西就要學會分享,但是自己不能像阿琪一樣直接動手去搶;而的媽媽則應該教育孩子不應該沒有禮貌地去搶奪別人手裏的玩具,更不應該打人,應該學習添添的忍讓,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足,兩個家庭之間也不會落得如此尷尬了。
競爭對孩子的作用
孩子喜歡和小朋友做比較,大概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然後和別人比較,有些比較讓父母看起來是很可笑的,例如他們會突然莫名其妙地看誰能幫自己的衣服弄得最髒,有時候有會比較誰跑得快。其實這不是無聊,孩子的想象力就是這麼豐富,而且他們還不具備判斷的能力,隻有是他們覺得快樂的事情,他們就會比個高下,並為結果或沾沾自喜,或沮喪。在這個時候,如果你的孩子因為這些常常輸掉比賽而自卑的時候,你可以指點孩子:跑步輸了,但是做手工你不是比他們都好嗎?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好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在競爭中,每個小朋友都成為一麵鏡子,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
怎樣讓孩子去競爭
——糾正孩子的錯誤認識。競爭不是耍手段害別人,很多孩子以為競爭要戰勝對方就要想盡辦法,於是會有一些很不道德的手段去戰勝對方,然後滿足在獲勝的快樂中。這些孩子可能會去老師那裏無中生有地告小狀、聯合別的同學敵對自己的競爭對手,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做法。要告訴孩子競爭是實力的競爭,需要光明正大地進行。
——避免嫉妒。孩子因為競爭害怕失敗,而對別的同學有敵意,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很多孩子會打擊別的孩子,當別人超過自己就惡意攻擊對方,用報複的方式來獲得心理平衡。對於嫉妒心強的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寬容,從對手那裏學習自己沒有的優點。
——讓孩子進行誠實。競爭的結果不重要,而是要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競爭輸了但是人還是必須要有道德,不要讓孩子違背誠實與公平的原則。
——讓孩子承受挫折。在競爭中失利,孩子可能會很受打擊,要讓孩子學會應付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