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去征服一座“高山”
“完成的喜悅”
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些科研者為了一個課題廢寢忘食地工作是為了什麼,其實真正投入其中的人才會知道,他們在尋找那種“征服的快感”和“完成的喜悅”,當一個難題出現了,然後自己努力去尋求一個結果,當終於找到了解決方式,那種內心的暢快是旁人無法體會的。
我們用“高峰體驗”來形容這種境界,處在高峰體驗中的人,往往都覺得自己內心有一種巨大的滿足感,甚至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些常常有高峰體驗的人全都是鼎鼎大名的任務包括林肯和愛因斯坦。
普通人也許不會擁有那樣頻繁又深刻的體驗,但是對於“完成的喜悅”,依然是很多人的向往,曾有人笑談:“無論讀書或工作,對於一個課題如果不能感受到完成的喜悅,那可真是件令人掃興。”
如果要激勵孩子,用這種“完成的喜悅”是再好不過了,因為隻有體會完成的喜悅,孩子才會擁有成就感,才會激起孩子更多挑戰地欲望與動力。
見過不少父母或孩子為了提高效率上,做功課的時候就是死記硬背答案,甚至考試的時候也是,連作文都是背幾篇例文去應付,孩子漸漸厭煩功課,就是因為沒有自己體驗到成就感。
成就也會成為習慣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隻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喜悅 ,就會激發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成就感猶如一種動力,使孩子在學習中有更高的追求。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們隨即選擇了一些孩子,這些孩子的智力都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然後他們讓這一起上課,學習他們過去都沒有接觸過的一些課程,一天的課程結束後,實驗人員給他們布置了同樣的功課。,第一天的功課隻有一部分的孩子全部正確,這中間當然也有一些偶然因素:例如孩子的細心程度、題目的難度等。第二天上課前實驗人員對全部完成正確的孩子進行了表揚,然後隱晦地表示了對那些做錯題目的孩子失望。結果在以後幾天的學習中,第一天被表揚的孩子對所學的內容一直充滿了興趣,而且一直堅持把每天的功課完成得非常好,而那些從實驗人員的語言中感受到老師對自己失望的孩子則對之後的學習完全沒有了興趣,自暴自棄起來。從這個實驗中不難發現,學習興趣與提出問題和成功的解決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孩子能從學習的成功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歡樂和知識的力量,假如他們經常遭受失敗,體驗失敗的痛苦,那麼他們就會逐漸的逃避學習,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
所以成就也是可以成為習慣的,當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就會吸引他在次去獲取這種感受,並且當孩子取得一點點的成功時,你最好要有所表示,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兒童的一切活動都需要得到家長和他人的認可,你的讚美會使孩子加倍努力,增強做好的決心和信心,而且他的成就感也會更強烈。
讓孩子去征服
在林老師的班上,每個孩子的書包裏都有一個特殊的本子:翻開珍茹的本子,第一頁標明的時間是今年的一月,珍茹在紙麵的下端畫了一條線,名字叫做地平線,然後在地平在線畫著一座山,山頂上有一麵小紅旗。地平線的下方有一個小人,寫著珍茹的名字,紙的空白處有珍茹寫的一句話:我今年一定要爬上山頂,我要要自己的功課達到良。
原來珍茹上學期的學習成績沒有合格,所以她把自己的名字畫在了地平線下,然後決心努力爬到山頂。
第二頁珍茹已經站在地平在線了,她寫到:“我從現在開始可以爬山了。”
第三頁珍茹到了半山腰,那裏有一個“海拔高度”表明她最近的測驗得到了70分。
第四頁珍茹比上次的位置下滑了一點,她寫到:“林老師說登山的叔叔也會不小心掉下去,隻要重新努力,一定可以爬上去!”
一頁一頁,終於看到珍茹在山頂舉起了小紅旗,她有在本子上為自己畫了新的高山,目標是要門門功課都優。
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一個本子,目標也各種各樣:有的孩子要成為班上跑得最快的;有的孩子想要和他的同桌比賽誰的進步快;有的孩子想要學會幫媽媽做家務……大家都用這種“登山”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進退,每當摘到一麵小紅旗,林老師都會獎勵他一麵真的小紅旗,孩子們好似自己真的攀上了高山一般喜悅。
這就是孩子感受到的征服之後的快樂,當征服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