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從無到有:投資創業中的非常手段(2 / 3)

在不耽誤上課的情況下,徐露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裏就賺了12萬元。

由此可見,“瞄準女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業思維。這當然還是要瞄準女人的潛在需要、消費心理、生活特點、購物方式,等等。丹妮絲看到婦女絲襪往下掉,徐露看到內衣的“走光”就想到要解決女人這些小小的尷尬,結果成就了大業。

逆市而動占先手

1893年,傑克·史邦德出生於一個貧寒之家。為了生存,他在18歲時來到一家大家具廠做技工。他幹得很賣力,不到兩年時間便升為領班。不久他又升為家具廠廠長,把生產管理得井井有條,不僅贏得了老板的賞識,也贏得了下屬的一致愛戴。傑克·史邦德積攢了一點錢,買了這家廠的股票,想就此開創一番事業。

然而,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卻讓傑克的股票投資一敗塗地,工廠也倒閉了,他成了一個失業者。1931年,經濟大恐慌的形勢似乎好轉了一點,但在這個時候來開設一家新公司,尤其開設家具公司,在很多人看來,還不是時候。原因是為了節省開支,不少家庭都“合並”了,不是父母搬來和子女一起住,就是子女搬去跟父母一起住,如此一來,家具的銷路當然大為減少。

麵對這樣一種市場狀況,傑克仍籌劃開家具公司,很多人笑他在發瘋。他夫人露絲一向對丈夫懷著堅定的信心,這時也不禁產生了疑慮。

而傑克樂觀的理由是:他一開始不求做多,但求做精。經濟固然蕭條,但有些殷實的商人和貴族世家,並沒有完全失去購買力,隻要做的家具能中他們的意,照樣肯出錢買。露絲聽了他的分析,不禁信心大增。

“其實,這些還都不是我現在要開店的真正目的。”傑克帶點神秘地說。“哦,”露絲好奇地問,“那麼你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我真正的目的是為將來著想,如果現在不設法把生意開起來,等到市場恢複了再開,就比同行慢了一步。”

傑克又進一步談了他的想法,他認為這次經濟蕭條,就像是一次大地震,把很多曆史悠久的企業都毀掉了,將來經濟恢複之後,大家都要從頭再來。他如果在這個時候成為家具製造業的一員,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這次不景氣過去後,政府一定會采取很多救濟措施,他也可以有資格享受;二是他的“重質不重量”的經營方針,不但可以節省開支,而且可以趁此機會跟有錢的大戶拉上交情。將來一旦生意好起來,這些人必定成為他的可靠顧客。同時,在他們繁忙的社會活動中,有意無意間,會替他把公司的名聲宣揚出去。

聽了傑克的分析,露絲再也不說什麼了。

新開的家具店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它的名聲卻很快傳播開來。因為傑克在波士頓開工廠時,已建立起很好的聲譽,不管是家具零售商,還是材料供應商,都對他頗有好感,這使他的公司慢慢地走上了正軌,並成為當地最大的家具公司。

但是由於經濟並未恢複,大家謀生都很困難,要開拓家具市場的確很不容易。本來就心存疑慮的露絲,此時發出了怨言。

一天晚上,夫妻倆爆發了結婚以來的第一次口角,而且吵得很凶,傑克拿起衣服憤然走了出去。他沿著一條較僻靜的街道向前走去,這是通往郊外的街道,愈向前走愈暗。在前麵不遠的地方有一座橋,橋下麵有一家雜貨店,傑克因為倉促離家,忘記了帶香煙,就到雜貨店裏去買了一包。雜貨店的老板正在拆卸一把長木椅子,看上去椅子還很新。傑克忍不住好奇地問:“這椅子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把它拆掉?”

“你不知道,先生,”老板歎了口氣,“這兩天我兒子要帶著孩子來跟我們一起住了,我把椅子拆掉,想給小家夥們釘張床。這年頭日子難過,哪裏有錢再去買床,所以不得不窮湊合了。坐可以隨便一點,小家夥們睡覺總要有張像樣的床才行。”

傑克望著被拆散的椅子出神,突然他心頭一亮,一個新的想法跳了出來:如果能設計一種既能當椅子又能當床用的家具,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就他所知,為經濟所迫,家庭進行合並的情形太多了,正需要這類兩用家具來應急。一下子,傑克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不久之後,傑克的沙發便問世了。這一經營方針的巨大改變,使傑克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獲得一枝獨秀的發展,他生產的多用途家具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情形。

傑克非常清楚他現在製作的家具是過渡時期的產品,一旦經濟恢複繁榮,大家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很少有人會再用這些東西,所以即使用再好的材料,它們的壽命也不可能長久。他采取“大量生產以減低成本”的方式,把所有的材料都裁成統一規格請工人釘起來就可以了。

傑克又考慮到,因為人們在買便宜貨時固然高興,但用不久就壞了的話,他們又會馬上罵做生意的人,倘若“查爾登公司的家具都是最差的”這一名聲傳揚出去,那將來他的生意就沒有辦法做了。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他又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采取“樣品陳列法”;二是“醜話說在前麵”。

所謂“樣品陳列法”,就是用上好的材料,用他自己的高超手藝做一部分高級品,陳列在他的店麵和零售商那裏,當然價錢貴得驚人,如果有人要的話,絕對有品質保證。至於“醜話說在前麵”,就是告訴顧客,如果準備長期使用,就要買高級品;如果僅是為了應付當前的不景氣,就不妨買廉價品,將來用不著時,丟掉也不會覺得可惜。

他這種誠實的作風,不僅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也使代銷商對他產生了好感,即使在那種蕭條情況下,大家也都願意代銷他的產品,而且有很多人都願意預付貨款,以供他周轉。這使傑克的公司生產非常紅火,規模越來越大,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依然如此。到了戰爭後期,傑克決定投入所有的資金,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家具廠。他認為隨著戰爭的結束,會迎來一個經濟增長的高潮,家具業會迎來一個黃金時代,現在就得做好準備。果然,戰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那些采用人工生產的家具廠紛紛破產,而查爾登公司的家具價廉物美,很快占領了新的市場,成為全美規模較大的家具公司。

傑克·史邦德的成功一言以蔽之:逆向迂回。經濟危機,市場蕭條,傑克·史邦德逆市而動,搶占先手,正如他說的“我真正的目的是為將來著想,如果現在不設法把生意開起來,等到市場恢複了再開,就比同行慢了一步”。他從相反的方向,開出一條創業之路。

事實上,當我們創業無門,有許多問題用常規思路無法解決的時候,擺脫困境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我們的腦袋反轉一下,用傑克·史邦德的逆勢迂回思維,看看能不能打開創業之路。

把“冒險”當成生意做

馬克·伯內特1960年生於英國東倫敦地區一個汽車職員之家。他從小時起就生就了一副追求曆險刺激的性格脾氣。18歲時,他毅然衝破家庭勸阻,投入到軍旅刺激曆險的生涯中。他服役所在的部隊是一支英國精銳傘兵團。在這支部隊中,他備嚐了荒漠、野島、叢林等險峻軍旅生涯的一幕幕。他曾親眼目睹了在一次戰火中全團300名執行任務的官兵中有24名慘烈捐軀;他還屢屢親眼目睹了真正恐怖得令人刻骨銘心的刺激場麵;他還經曆過多次死裏逃生、化險為夷的大危大難……

這一特殊經曆竟由此而打造下他此後的特殊脾性——以“險”為樂。後來,當他服役的傘兵團進入較長時期休整時,平淡無險的生活令他大感乏味,於是他毅然退役,決心要重新尋找另一種冒險、有刺激性的生活!

這時,一項大的鮮活的創業方案開始在心中“澆鑄定型”:何不先投資組織一場“荒漠野島叢林峻嶺曆險競賽”活動,然後再把這項活動實況拍成曆險電視紀錄大片,以此去搶灘媒體文化商戰製高點,最後賺來滾滾金錢?為此,他運籌良久,精心策劃了一套創業“九連環”戰術,並精心實施:

第一環:完善設計方案。馬克·伯內特曾親身體會過那種親曆驚險境地的興奮感。他暗自猜度:世人完全有可能同自己的心境相類似,也熱衷於追求刺激、新奇、曆險、挑戰,若果真如此,何不真的設計一套刺激活動方案:先融資,然後組織一係列刺激的曆險競賽活動,讓奪冠者獲百萬美金巨獎;與此同時妙拍“戰地實況”,再把攝製資料轉賣給電視網……最後讓參賽冠軍、電視網及本人“三贏”,各賺其財。

第二環:為了把事情做得“馬到成功”,他不打無把握之仗,在重大行動付諸實施前,先親自跋山涉水跑到荒山野嶺、叢林孤島去體驗了幾個回合的曆險感受,取得第一手資料,為實施曆險活動方案,奠定“親曆”感受的基礎。

第三環:斥資組建並培訓一支名為“美國驕傲隊”的曆險骨幹隊。他計劃要讓這支骨幹隊在下一步實施曆險競賽活動中挑大梁、當“旗艦”。

第四環:尋找商業投資夥伴。他以這項事業創意獨具、能獲豐厚商業利潤回報為理由,頻頻展開融資、邀請加盟等公關攻勢,最終成功地吸引了一名既是投資商同時又是名探險發燒友的大款布萊恩·特凱爾森及美國Prime電視網同時加盟,組成“聯合創業體”。

第五環:為了將來實施更大的事業,他認定“熱身”環節不可少。在一係列精心策劃設計下,他親任“領頭羊”,率領著投資人布萊恩·特凱爾森及美國Prime電視網攝影師,外加“美國驕傲隊”全體隊員,接連進行了兩次、各曆時10天的荒野曆險活動。

第六環:總結經驗教訓,二次設計更佳更安全的曆險活動方案,並以此作“更令人信賴”的融資“說點”,一舉遊說成功,力邀到美國著名媒體“美國MTV電視網”的著名節目策劃師道格以及多名投資人加盟,共同投資,聯袂投拍一部電視紀錄大片《生態大挑戰》。

這場電視拍攝,陣容頗為強大,被拍群體包括來自全國的共50支參賽隊,賽手們在為期10天的曆險期內,在美國猶他州曆經徒步跋涉、騎馬、遊泳、漂流、攀岩等一係列艱苦曆程,最後僅有其中的21支參賽隊達標完成任務。《生態大挑戰》大片一經美國MTV電視網播出,即刻震撼四方,引發觀眾收視狂潮。緊接其後,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也相繼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亞、澳大利亞、亞洲的婆羅洲島、非洲的摩洛哥等處投拍,並配備以更大的攝製陣容。

第七環:“雙軌”並舉,創業的同時又開辟新路。馬克除組織力量繼續投拍《生態大挑戰》外,同時另起第二大爐灶,投拍另一套內容更新穎刺激的“荒野競賽奪巨獎$100萬”的電視紀錄係列大片《生存者》。

拍這套片的商業運作方案與拍《生態大挑戰》不同,係完全獨立製片,獨立經營,待成片後再賣給美國最著名的電視巨頭之一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這樣製、播分離的商業模式更有利於馬克·伯內特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

第八環:將《生存者》拍得一集勝似一集,層層翻新更上一層樓,刺激觀眾。2000年夏,《生存者》第一集正式在美國開播,立即引發收視狂潮,觀眾激昂亢奮,如醉如癡。

第九環:雄心勃勃乘勝進軍,幹脆大搞“四處開花”。馬克·伯內特在前兩套大片《生態大挑戰》、《生存者》已取得雙贏大豐收的基礎上,還覺“險”癮沒過足,又計劃推出另兩套風險更大、刺激性更強的紀錄電視係列大片《戰鬥任務》、《目的地先生》;此外,他還擬創辦“生態挑戰青年基金會”、“生態挑戰曆險學校”,決心把“險”字號商業大戰這塊大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甜。

這名普通美籍英裔小人物獲得的巨大成功,令評論家們大為吃驚,令世人狂熱崇拜,令主流媒體瘋狂地搶鏡報道。各報刊這樣評論他創下的奇跡:“當全球億萬觀眾在激動人心的那刻,聚在電視屏幕前屏氣凝神,收視曆險隊員經九死一生而最終決出冠軍得主,榮獲百萬美金巨獎那一瞬,幾乎造成了‘萬人空巷’的奇跡,人們完全被《生存者》片中展現的驚險刺激場麵征服得神魂顛倒……”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無奇不有。這種靠開發“險”字號文化商機而致富的世間一絕,不僅有效地釋放了創業者內心躁動不安的能量,也迎合了美國這個“冒險家樂園”的特殊需要。但這還不是馬克·伯內特成功的主要原因。馬克·伯內特的成功在於他不僅具有不斷追求新鮮、刺激、挑戰風險的創業精神,而且具有慎重大膽、思路清晰的創業思路:這“九連環”環環相扣,內在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步步為營。在大冒風險的同時,又處處設防;在獨闖險境時,不忘爭取援手;在勇猛挺進時,又略作小憩,總結經驗;既有大兵團運作,也有極少人摸索探底……總之,馬克·伯內特的成功絕非一個“險”字能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