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蘇州顧頡剛故居(1 / 1)

[江南第一讀書人家]

地址:蘇州臨頓路懸橋巷顧家花園4號與7號

那日,偶遇蘇州範煙橋故居後,我繼續四處晃蕩,沿著臨頓路溜達,後轉入懸橋巷,沿著河邊慢慢走。若一直前行,便可見著名的平江路,那裏保留了古街坊原貌,不過我半途中又轉進了岔路,走上顧家橋,史學家顧頡剛的故居就在附近一條小巷裏。

又是一次不期而遇。這是一條極普通的蘇州小巷,卻有個頗霸氣的名字——顧家花園。據說,這一帶當年真的是顧家的私家花園,也叫寶樹園。顧頡剛的先祖於明朝萬曆年間遷至蘇州,在城中先後建過七處宅第。明末清初時,顧家先人、複社成員顧其蘊購得寶樹園,往來無白丁,其孫顧秉忠又在園中建“安時堂”。入清後,顧家先人入仕者眾,且個個清廉耿直,學者也不少。康熙下江南時,曾稱顧家為“江南第一讀書人家”。但乾隆年間,顧家受某賑災案牽連,遭抄家,就此家道中落,不過寶樹園仍得存。太平天國起義後,此園被征用,太平軍失敗後,又被籍為官產,遭嚴重破壞。

如今,寶樹園已基本無存,在其原址上開辟了這名為顧家花園的小巷,隻有名字可讓人念及往昔。

顧頡剛就在這小巷中出生、長大,他所住的是顧家花園4號和7號。小巷的斑駁牆麵上,掛著“顧頡剛故居”的銘牌。所謂祖宅,其實僅是當年的一小部分,且極為殘舊。南邊的小院目前已獨立封閉,其實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顧頡剛之父加建而成,有三間正房,兩個廂房,天井闊大,不過卻是煞風景的水泥地。據說當年是石板地,後來鋪了水泥,門上還有磚雕,門楣上可見“子翼孫謀”四字。大廳有落地長窗,居然還有吊頂,顯然是蘇式老宅加了西方元素。廳後仍有人居住,據說是顧頡剛後人的住處。

另一側現為民居,也是平房,住了幾戶人家,更殘舊些。說起平房,這當中還有典故,據說顧家從不建樓房,當年各處宅子都是平房,隻因蘇州話中“顧樓”與“孤樓”同音,頗不吉利。不過信不信這風水之說都好,顧頡剛這位曆史地理學的奠基人、民俗學的倡導者、史學大家,曾在多個大學任教,桃李滿天下,其身不孤,理論也不孤。

他1893年出生,從小讀書便極用心。1913年,他考入北大預科,就此輾轉各地,除探親、奔喪等家事及短期休養外,極少回蘇州。1923年,年方而立的他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引發史學界大討論。三年後,他出版《古史辨》,胡適稱之為“中國史學界的一部革命的書,又是一部討論史學方法的書”。

抗戰勝利後,他曾重返老宅,在此住了兩年多,那是他1913年離蘇赴京讀北大預科後,在這裏待得最久的一段時光。當時,他任交通書局編輯所所長,將老宅一分為二,一部分自住,一部分提供給交通書局作辦公地點和宿舍。其間,他還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的圖書博物館係和社會事業係教授,並主編刊物《文訊》和《文史雜誌》。

想來,那時的老宅一定高朋滿座,恢複舊時盛景——其實,一處故居的動人之處,往往不在建築本身,而在於來往之人,無論昔時寶樹園,還是此時半壁老宅,莫不如此。

如今漫步蘇州,小河流水、粉牆人家,莫不是舊時模樣,雖然不免車馬喧囂,但比起其他許多城市,蘇州古城尚存原貌,已是大幸,這之中同樣有顧頡剛的功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舉國拆城牆毀舊城,蘇州也在計劃之列,顧頡剛堅決反對,如今這點留存,不能不說是托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