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沒事去公園散步,遇見一挺可樂的事。兩個小年輕在那說這端午節。
男的就問這女的:今天端午節你知道嗎?
知道啊,端午節吃粽子啊。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杜甫。
不對!我記得是嶽飛。
怎麼會是嶽飛呢,好像就是張國榮?
瞎說,張國榮才多大,要不梅豔……,我也糊塗了這時候,這女的看旁邊有個釣魚老頭,哎,你去問問那個釣魚的大爺。
男的就去了:大爺,我問問您,這端午節您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啊?
哦,你問吃粽子紀念誰啊?
對對對。
那說起來可多了。頭一位要說是屈原。那可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一位大臣。他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可惜被讒臣子蘭等人所嫉,施計陷害,懷王聽信子蘭,將屈原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雖被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曠世奇作,成為一代文宗。後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楚國淪喪,卻是報國無門,悲痛萬份,於五月五日,作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那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棄飯團、雞蛋等食物於江中,說隻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不咬損屈原肉身,人們見後紛紛仿效。這才有說吃粽子為的是紀念屈原。
哦,頭一位是屈原,二一位呢?
這二一位,不是文士,卻是一員武將。他姓伍名員字子胥,楚國人,他父進盡忠言,卻落得被楚王滿門抄斬。伍子胥連夜逃走,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斬草除根,殺掉勾踐,夫差不聽。更有吳國大臣,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而那越王臥薪嚐膽,隻為東山再起。重用聞仲範蠡,又進獻西施,迷惑夫差。後勾踐大破吳軍,占吳都城,殺吳王夫差,果應伍子胥之言。所以後人為祭五月五日被吳王棄屍江中的伍子胥而吃粽子。
這三一位,既不在將相之位,更不是七尺男兒,仍是一位女子。東漢時有一位孝女,名喚曹娥。其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那曹娥年僅一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隻哭了十七天,仍不見父親屍體,疑為水中妖邪所獲。曹娥為救父屍在五月五日也投江而死,五日後其屍體抱父屍同出水麵。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後人念其孝節,在其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其村改名為曹娥鎮,其江定名為曹娥江。
哦,這是祭曹娥。
這第四位,可了不得了,別的人都不知道,但我吃粽子不為這前三位就是為了這第四位,她叫李小鳳。
我就是知道李小龍,這位李小鳳是誰啊?
咳,是我死去的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