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好性格,決定女孩好命運(1 / 3)

女孩天生溫柔、文靜、敏感、但也會膽小,也會多愁善感。她嫻靜時如嬌花照水,她蠻橫時如暴雨襲人。她會因為一隻小蟲子而嚇得尖叫不已,也會為了一枝枯萎的花朵而難過上半天……這就是女孩的性格,這就是媽媽喜人、愁人而又纏人的小女孩。

細節1:女孩也要勇敢一些

媽媽提問:女兒膽子總是很小,該怎麼辦呢?

我女兒已經7歲了,可是膽子卻很小。每次帶她出去她都不敢叫人,即使大人跟她講話她也不敢回答,隻是紅著臉低下頭。在學校的時候她也從不主動找別的小朋友玩,總是在別人找她時她才會和別人一起玩。女兒的玩具也經常被別的男孩子搶走,但是每次女兒都是哭著去找老師,從不會自己去要回玩具。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時,女兒要麼低著頭不回答,要麼就是用很小的聲音回答,老師不得不讓她重複講幾遍才能聽清楚。

看到女兒這麼膽小,身邊也沒有多少朋友,我很擔心。我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讓女孩勇敢起來,媽媽要采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膽小並不是女孩的天性,很多時候女孩膽小是由於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導致的。

其實,女孩膽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媽媽的溺愛。媽媽過度關愛孩子,對孩子是“含在口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別動,小心燙著你!”“媽媽給你削蘋果,別傷到你的手。”這是不是媽媽經常說的話?媽媽這樣做不僅會給女孩消極的暗示,還會使孩子對現實產生畏懼心理,在生活中不敢嚐試,就會變得膽小了。

此外,當孩子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媽媽也不要一味地挖苦孩子、恐嚇孩子。“瞧你這笨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別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也是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說的話。其實,年幼的女孩並沒有掌握太多的知識,很容易對媽媽的話信以為真,並會產生深深的恐懼。久而久之,女孩就會變得膽小。

讓你的小公主走出膽小的泥淖,變得勇敢起來,是每個媽媽的心願。那麼媽媽現在就要開始改變。

為媽媽支招:

第一, 媽媽要注重培養女孩的人際交往能力。

女孩膽小,不敢與人交往,主要的原因就是女孩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差,媽媽應該注重培養女孩的人際交往能力。媽媽不妨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多帶孩子去親友、鄰居家串門,家裏來了客人也可以嚐試著讓孩子接待客人,這樣才能為女孩創造一種孩子願意說話的環境,孩子就會喜歡與人交往,為以後處理好人際關係打好基礎。

以前6歲的依娜膽子特別小,見了人從不問好,從來不敢到別人家去做客,家裏來了客人她就躲到自己的房間裏,這讓媽媽感到很著急。請教了專家後,媽媽就開始采取措施,幫依娜變得更勇敢。

從那以後,媽媽去鄰居、親友家串門的時候,總會帶著依娜去,並且會鼓勵依娜與別人談話。家裏來了客人,媽媽也會把依娜從房間裏帶到客廳,鼓勵依娜拿自己的糖果招呼客人。此外,媽媽還讓依娜經常和同學玩,並告訴依娜要與同學友好相處,互相關心。

結果一段時間之後,依娜變得開朗起來,也願意與人交往了,見了客人也會主動問好呢。

第二, 媽媽要放手,讓女孩獨立地做一些事情。

媽媽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溺愛孩子,要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媽媽要讓女孩學會獨處,能夠自己獨立去做事情,最好在女孩6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房間,這樣更利於鍛煉女孩的膽量。

當然,當女孩獨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時候,媽媽要及時地表揚孩子,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培養,孩子的膽量也會變大。

第三, 讓小公主變得勇敢,媽媽要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膽小,而是因為媽媽的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變得膽小了。當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媽媽不要過分擔心孩子,要教給孩子一些安全知識,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當孩子不聽話時,媽媽不能編造謊言來嚇唬孩子,更不能把孩子獨自關在屋裏,或者把孩子推出門外。媽媽要用母愛的力量,鼓勵的語言來教育孩子,這樣才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也不會讓孩子變得膽小。

第四,幫女孩變得勇敢,媽媽要拿起科學的武器。

曼妮是一個膽子比較小的女孩,她怕黑,從不敢單獨在自己的房間睡覺,睡覺前從不關燈,總是讓媽媽等她睡著後再關燈,尤其是聽到雷聲就害怕地睡不著覺。

於是,媽媽就用科學道理來教育曼妮,媽媽用簡單的語言向曼妮講明打雷的科學道理,並且媽媽給曼妮講了幾個有趣的雷公公的故事。漸漸地,曼妮對雷電的恐懼感就變淡了,再聽到雷聲,她也不害怕了。

由於孩子年齡小,對很多自然現象並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媽媽要拿起科學的武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孩子其中的奧妙,讓孩子明白閃電、雷聲等自然現象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可怕。這樣女孩不僅不會膽小,還能增長科學知識。

細節2:完美女孩遠離任性

媽媽提問:我家女孩總是很任性,該怎麼辦?

我家美琳總是很任性,經常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如果不能滿足她,她就大哭大鬧,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一次我帶她逛商場,她相中了一條蕾絲的藍裙子,非要買下來。可是前不久我剛給她買了一件樣式相似的裙子了,隻是顏色不太一樣。於是我並沒有答應美琳的要求。可是美琳不樂意了,在大庭廣眾之下撒潑,坐在地上又是哭又是鬧。看到旁邊有不少觀看的人,沒辦法,我隻好把藍裙子給女兒買了下來。

像這種事情經常發生,令我感到很頭疼,教育女兒怎麼就這麼難呢?麵對任性的女孩,我該怎麼辦?

專家解答:孩子任性,媽媽不能過於縱容

孩子任性,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頑症。

任性是女孩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孩子任性,其實就是孩子不講理,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對待任性的女孩,媽媽一定不要以任性對任性。因為孩子的這種任性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媽媽對孩子過分遷就和縱容的結果。生活中媽媽經常會在孩子的哭聲中答應孩子的要求,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再加上孩子的自製力比較差,容易衝動,經常以任性的行為(哭鬧、亂扔東西等)來發泄自己的不滿,這讓媽媽感到很無奈。教育孩子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幹脆放任自流,給孩子任性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如果媽媽放任女孩的任性而置之不理,她的任性得到縱容,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隻考慮自己的感受,這樣將會影響到她將來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家長教育孩子,都是為了把孩子撫養成一個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如果孩子繼續任性下去,將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的影響。

為了幫助孩子走出任性的樊籠,下麵提出了幾種良策,媽媽不妨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選擇。

為媽媽支招:

第一, 媽媽不要做任性的家長。

由於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麵的壓力,很多媽媽在家裏比較情緒化。尤其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媽媽總忍不住向孩子發火,嚴厲地批評孩子。

其實,媽媽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一方麵,媽媽的不良情緒會影響到孩子;另一方麵,孩子也會感到媽媽是一個任性的家長,那麼作為孩子自己任性一點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孩子就會模仿媽媽,變得更加任性。

因此,媽媽在家的時候一定要做一個理性的家長,不要任性,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第二, 女孩任性的時候,媽媽不妨采取“冷戰”的策略。

孩子任性,其實是媽媽慣出來的毛病,因此,當孩子因媽媽不能滿足她的要求而大哭大鬧時,媽媽不妨采用“冷戰”的策略,讓孩子自己哭鬧個夠。這樣孩子見自己的任性行為沒有效果,下次也許就不會再使用這種招數來讓媽媽滿足自己的要求了。

李嫻是一個特別任性的女孩,每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她總是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個招數屢試不爽,到最後媽媽總會妥協。盡管媽媽覺得這樣慣著孩子不好,但是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後來,媽媽從一本教育雜誌上看到了一篇相關的文章,在文章中有位教育專家指出:當孩子以哭鬧的方式來“要挾”媽媽時,媽媽最好不要理會孩子的哭鬧,而是讓孩子自己哭,過一會兒孩子自然就不哭了。媽媽認為這個方法很好,決定試一下。

後來當李嫻又任性的時候,媽媽並沒有理會李嫻的哭鬧,過了一會兒,李嫻見媽媽沒有反應,就自己站起來,出去玩了。

第三, 媽媽尊重孩子,孩子就不會任性。

想要你的小公主不再任性,媽媽就要尊重她。如果媽媽不尊重孩子,總是隨意責備孩子,甚至當麵教子,那麼孩子就會為了保全自己的麵子而反抗家長,產生任性的行為。

此外,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要太高。當媽媽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的時候,孩子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任性。

綜上所述,讓女孩不再任性,媽媽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不做任性的家長,保護孩子的自尊,堅決改變過去苛求孩子的行為。與此同時,媽媽還要創造民主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給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這樣教育出來的女孩才不會任性。

細節3:女孩太過文靜怎麼辦?

媽媽提問:我家孩子太文靜,怎樣讓她活潑一些?

我女兒今年已經8歲了,性格比較內向,膽子也很小。平時女兒很文靜,寧願自己一個人發呆也不願意出去和小夥伴玩。在學校裏,凡是有集體活動,女兒寧願在旁邊看著大家玩也不參加。和同學之間相處時,女兒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難和同學講上一句話。為了讓女兒活潑一點,我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但不知道是方法不準確還是女兒“不可教” ,效果並不好。唉,我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女孩也要有男性活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國外的父母都很重視培養女孩的男性活力,讓女孩變得更加獨立、堅強與勇敢。但是在中國,傳統意義上隻有細致、文靜、聽話才是對女孩的讚譽之詞,而女孩一旦行為有些出眾,則被斥為“瘋”、“假小子”等。那麼,女孩子多一點“野性”,究竟好不好呢?

事實上,女孩既需要溫柔、恬靜和善良的良好品質,同時也應具有男孩的堅強、勇氣以及果斷決策的能力。孩子的可塑性比較強,女孩子小的時候,媽媽要注重培養其男孩的性格特征,比如勇敢、獨立、堅毅等,可以讓女孩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生存得更容易一些。

當然,我們這裏所指的“男性特征”,並非是要將女孩男性化,而是讓女孩子在保持女孩特有的溫柔、善良、隨和的基礎上,注入膽識與活力。讓女孩打破文靜的傳統麵紗,性格上活潑一點兒,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優秀的現代女性。

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於交際,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孩子性格孤僻,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比較文靜,不愛動。這種現狀在很大程度上與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媽媽的教育方法有很大關係。

為媽媽支招:

第一, 想讓女孩活潑一些,媽媽不妨讓 她“瘋”一些。

家長不知道,有時家長無意識的一個習慣可能就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影響,讓孩子遠離活潑,變得孤僻。

有些家長平日裏比較愛幹淨,因此經常對孩子說“傻丫頭,別整天蹦蹦跳跳的,女孩要有個女孩樣。”“不要和那些男孩子一起瘋玩,鄰居會笑話的。”“不要帶你的那些同學來家裏玩,會把家裏搞得亂七八糟的。”……在家長如此家規的教育下,孩子平日裏隻能文靜地待著看電視或者學習,很少會有機會和同學們一起玩。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第二, 媽媽要鼓勵女孩敢於嚐試。

我們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比較強,因此媽媽不要擔心孩子過於文靜,要鼓勵女孩敢於嚐試。媽媽要給女孩製造嚐試的機會,並讓女孩子在嚐試中體會到快樂,這樣她才會把“嚐試”進行到底。

很早的時候媽媽給思思買了一部滑板車,但是思思一直不願意學。她說:“我喜歡做個文靜女孩,不想學滑板車,像個男孩子一樣。”看著新車都快變舊車了,可是思思就是不願學,媽媽也無可奈何。

正巧最近小區裏麵玩滑板車的小朋友多了起來,媽媽決定鼓勵女兒嚐試一下。於是媽媽逮住機會帶著思思去小區的廣場,讓她身臨其境地體驗一番。看到別的小朋友踩著滑板車在她身邊滑來滑去,思思仿佛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她讓媽媽扶著自己,慢慢地開始練習。

有些年齡比思思小的小朋友滑得很不錯,見到思思初學滑板車,忍不住跑過來做思思的小老師,教給思思滑滑板的技巧。經過幾次的練習,思思最終在媽媽的鼓勵與小老師們的指導下學會了滑滑板。現在她不會像以前那樣隻待在家裏了,而是時常會約幾個小夥伴一起玩滑板車呢。

第三, 媽媽要以身作則,多陪女孩做遊戲。

在影響孩子性格的諸多因素中,親子關係的影響力最大。媽媽要抓住這一有利條件,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多陪孩子做遊戲。經常和孩子做遊戲,也有利於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愛,增強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孩子在遊戲中變得開朗起來。

在別人眼裏紅敏是一個很文靜的女孩子,她平時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和集體活動,在家裏也不喜歡講話,總是自己一個人看書。

為了讓孩子更活潑一些,媽媽專門請教了專家。在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經常和紅敏玩一些運動量較大的遊戲。比如“小袋鼠”的遊戲:媽媽和紅敏每人都拿一床單子從腳往上裹住自己,然後在家裏的席夢思床上不停地跳,看誰跳得又快又高。見媽媽跳得那麼投入,紅敏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她拉著媽媽的手跳得十分歡快,跳累了就躺在床上咯咯大笑。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現在紅敏已經不需要媽媽的引導,自己就能夠主動運動了,也喜歡和同學們交往了呢。

細節4:女孩性格孤僻事出有因

媽媽提問:女兒性格比較孤僻,該怎麼辦?

女兒今年已經讀小學四年級了。女兒性格比較孤僻,平時在家裏玩伴不多,在學校也沒有幾個朋友,她很少主動和別的同學交流,也從不和別的同學玩耍,總是喜歡獨處一隅。有時候別的同學找她,她也總會用不屑的眼光去回應別人,漸漸地很多人都疏遠了女兒,老師也經常說她性格孤僻不合群。

女兒怎麼變得這麼孤僻呢?我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孩子孤僻事出有因,媽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孤僻是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現。一般來說,性格孤僻的孩子具有相似的行為特征:性格比較內向,寡言,待人冷漠,不喜歡與人交往;情感不外露,對周圍的人有厭煩、戒備的心理;猜疑心較強,易神經過敏,等等。

孩子養成孤僻的性格往往是事出有因,或者是小的時候受到過刺激、挫折,或者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或者是受到過什麼傷害,等等。孤僻危害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媽媽一定不要任其發展,要找到孩子孤僻的原因,讓孩子走出孤僻的陰霾,重獲美好的陽光生活。

當然,如果孩子患有嚴重的孤僻症或者孤僻的性格形成的時間太久,建議媽媽盡量和心理醫生一起幫孩子,讓孩子戰勝孤僻。

幫女孩糾正孤僻的性格,媽媽可以參考以下提供的方法。

為媽媽支招:

第一, 讓女孩告別孤僻,媽媽首先就要增強女孩的體質。

研究證明,孩子的孤僻性格與體質有著密切的聯係。孩子體質比較弱,活動往往缺乏耐心,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因此在集體活動中容易遭到別人的奚落,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上失去自信,隻好用孤僻來“保護”自己。

因此,想要女孩遠離孤僻,媽媽就要增強女孩的體質,培養禁得起摔打的女孩,不要女孩做弱不禁風的“林妹妹”。媽媽平時要多帶女孩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帶女孩去爬山,去郊遊;經常帶女孩鍛煉身體,做戶外遊戲,參加文體活動,以增強女孩的體質。

第二, 讓女孩克服孤僻,媽媽還要擴大女孩的生活空間,多帶女孩參加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糾正女孩孤僻的良好環境。讓女孩克服孤僻,其實是讓女孩擺脫“小我”,走進“大我”。所以,媽媽就不要總是把女孩關在家裏,要讓女孩從“自我”的小圈子中走出來,讓她多參與到集體生活中去。

10歲的奕潔是一個有些孤僻的小女孩。奕潔平時話很少,也不愛與人交往,還有些敏感多疑。媽媽發現奕潔的這一情況後,便有意識地幫她改掉這一不良性格。

為此,媽媽利用節假日和業餘時間為奕潔創造與外界交往的機會。節假日的時候,媽媽會經常帶著奕潔去串門、走親戚,業餘時間媽媽也會帶著奕潔到遊樂園、動物園、公園等場所玩。此外,媽媽還會鼓勵奕潔邀請同學來家裏玩,熱情地招待他們,並給他們創造了輕鬆的交往環境。

在這些活動中,媽媽有意地增加奕潔與別人交往的機會,讓她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漸漸地,奕潔喜歡與人交往了,在媽媽的指導下也掌握了不少交往技能。現在,她也不再孤僻了,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了。

第三, 讓女孩改善孤僻的性格,媽媽就要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優化女孩的性格。

讓女孩告別孤僻,媽媽就要為女孩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樣受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容易優化女孩的性格。

此外,在生活中,媽媽要多給女孩一些溫暖,多關心女孩的學習生活,每天都要花些時間陪女孩,讓女孩充分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關愛。如此一來,女孩心中就會多一份安全感,也更容易得到滿足。讓女孩形成良好的心態,她的心中就不會有“孤僻”的空間,而孤僻的問題自然就不會出現了。

細節5:女孩不自私才討人喜歡

媽媽提問:我家孩子太自私,我應該怎麼教育她?

我發現,最近8歲的女兒不知怎麼變得自私起來。聽她的同學說,在學校別的小朋友向她借彩筆,她總是擺擺小手說:“不行,我的彩筆借給你,我就不能畫畫了。”有時候,在家裏她也表現得很自私。比如,電視一直是她霸占著,她想看什麼節目就看什麼節目;吃飯時,好吃的菜她也會毫不猶豫地拉到她麵前,從不顧及別人……

平時我並沒有類似的舉動,那麼,女兒的自私是從哪裏學的呢?我該怎麼教育女兒呢?

專家解答:懂得分享的女孩才能收獲更多快樂

生活中經常聽到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誰也別想動。”“這桌子是我的,你們誰也不能用。”“別吃我的零食!”等等,很多家長也都會有這樣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是啊,在孩子的眼中,什麼都是自己的。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麼自私呢?

調查研究發現,以下幾種狀況是造成孩子自私的主要原因:孩子身處於“小氣”的環境,家長“小氣”行為的不良影響;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習慣於吃獨食;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相關教育;孩子生活空間狹小,體驗不到與人分享的快樂等。

研究表明,人的自私都是後天得來的,孩子的自私則主要由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幼兒教育專家陳鶴琴稱:兒童的道德要逐漸培養。兒童期是孩子個人發展的最好時期,無論是語言、習慣還是能力,在兒童期的時候學習最快,養成最易,發展最利。因此,媽媽要抓住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逐漸引導孩子遠離自私,培養她分享、互助的良好品質。

媽媽要抓住教育孩子的契機,讓孩子和自私說再見,懂得與人分享。下麵,我們為媽媽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媽媽更好地教育孩子。

為媽媽支招:

第一, 讓女孩遠離自私,媽媽不能滿足她的所有要求。

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那麼自私,媽媽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適當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日常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會慣著孩子,孩子有什麼要求基本上都會得到滿足,這樣一來,孩子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從而忽略別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