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世界古代史學家曾經說過,當我們想到一個中國人應當如何看待羅馬文化時,我們祖先對於第一次極模糊地傳來的羅馬信息的反應卻是很有啟示性的。可能出於古人素樸的直覺,當時的漢朝人士立即友好地把羅馬類比於我們的神州,竟給它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稱其為“大秦”。因為,“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後漢書·西域傳》)漢朝與羅馬的聯係,首先是借絲綢而相通。天外有天,西域意味著無限遼闊與新奇的世界。有絲即有路,從新疆經中亞至西亞的中路,從北方經匈奴轉中亞入西亞的北路,以及從南海經印度入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搭建了自古以來的歐亞之橋。當時羅馬在整個文明世界,還隻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小城邦。《舊約聖經》寫於較秦朝建立早二三百年的波斯帝國,其中以“西尼”一語稱中國,含有絲國之意。張騫之時尚不知羅馬,班超的二度西行,認識了這個西方大帝國。公元1〇〇年前後,羅馬商團到了洛陽。古代的西風東漸,由此跨過於年。2000以年之後的我,正走在羅馬的大道上。
西班牙廣場的石級,平常是觀看街頭表演者的看台,我沒有遇到這種場麵。剛才跨過納沃納廣場時還看見有人在彈琴高歌,有畫家在賣藝,現在隻好坐到看台上去望街頭的遊人和噴水池的風光。身邊坐著羅馬人,或者是歐洲人,我黃皮膚黑頭發地夾雜其間,也被街上遊人所觀看。一瞥眼,看見一位斜躺在石階上小憩的衣裙短小的洋女郎小腿上紋一“友”字,百思不得其解。
萬神廟已坐落於此2000年左右,灰色花崗岩石柱擎起茫茫蒼穹。奧古斯都在神翕裏靜觀遊人,大殿圓頂的半球麵形,堪稱迄今為止建築式圓頂中最大的一個。正中央是圓形大天窗,也是大殿唯一的采光口。此時,我站在大天窗投下的一柱斜斜的陽光下,頓時驅散了陰冷的涼氣,周身溫和起來。太陽環視了多少回,人間又有多少滄桑輪回。
我漫步在古建築的峽穀裏。小街的店鋪豪華典雅,有時清靜地僅有我一個人走在窄巷裏,如入曆史的隧道。我走入一家工藝店,比劃著手勢,啞巴一樣購買了一幅青銅皮做的女巫臉譜,5.5萬裏拉。歐洲曆史文化的臉,會濃縮成這張臉譜嗎?
用羅馬文化專家的話說,幹百年來,羅馬對於西方人始終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段古史,也代表著一個文明,一種傳統。他們“言必稱希臘羅馬”,承認他們的古典傳統源於希臘,而發揚光大於羅馬。西方近代第一個新文化稱為文藝複興,即以複興古典達到實質上的創新。從希臘羅馬到近現代,西方文明總有那麼一條迥異於東方文明的一脈相傳而自成一體的特征,而東方文明則以繁花似錦而色彩紛呈見長。
好不容易,走出了沉重壓抑的古建築群,行走在羅馬大道上。轎車如梭,我隻好在人行道旁駐足。此處不設紅綠燈,沒料到一串轎車在我身旁緩緩停下,輕聲的喇叭說,請先通過。我點點頭,捷步橫過大道,回客舍去。
月正中天,呈滿圓狀,將銀輝傾瀉在燈火羅馬的上空,我搬張椅子,坐在陽台上看景。聽見汽車的轟鳴聲中,偶爾有幾聲犬吠。這是誰家養的龐物,還保持著原始的特征,它是不是那個遙遠的小牧村的夜聲呢?
《美文》一九九八年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