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T: “全民公敵”騰訊 從爭第一到保第一
書接上回,騰訊一方麵要不斷找到用戶願意的付費點,一方麵得持續把用戶池子做大,如此,才能形成先有用戶後從用戶身上收費的蛋雞問題。
有看官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就沒有公司也仿照騰訊迅速聚集用戶,憑借著更好的用戶體驗和對用戶更好的服務來動搖騰訊的根基,借此挑戰騰訊呢?
其實也是有挑戰者,比如淘寶曾經讓騰訊大為光火,於是騰訊迅速做出拍拍與之應對;51也曾經讓騰訊有些被動,但騰訊很快用Qzone來將51擊潰。而隨著將一個又一個挑戰者打敗,騰訊也開始完成從“爭第一”向“保第一”的轉變。
“爭第一”和“保第一”的區別,可以用一句經典廣告詞來描述:
老二說: 我們屈居第二,因此我們一直在努力。
老大說: 因為我們是老大,我們更願意看老二怎麼努力。
爭第一是進攻;保第一是防守。在爭第一的時候,可以采取一些激進的手段,從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出發,隻要把自己最擅長的地方發揮到極致,就有機會爭到第一。而當你坐到了第一的寶座時,你就必須補齊所有的短板,拒絕冒險;你必須研究所有競爭對手,尤其騰訊自己是抓住了沒人看好的IM成為老大的,他也害怕有哪個領域沒有注意到,然後突然衝出一匹黑馬,將他從寶座上趕下來。
幸好,騰訊擁有一個數量龐大的用戶平台,在觀察清楚老二怎麼努力之後,騰訊便可以大舉殺入,就算不能後來居上,前三名基本上是跑不掉的。
為了保第一,騰訊的產品策略之一就是: 所有的互聯網應用,隻要用戶量到了一定級別,騰訊一定要有;別人的產品可以暫時比騰訊做得好,但騰訊絕不會讓它不可替代。
當騰訊的產品越來越多的時候,騰訊開始采用跟隨戰略,這與大公司的招聘策略如出一轍——雇傭名校畢業生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確實是最保險的選擇。
為什麼騰訊不去主動探索新的領域?別開玩笑了,菲爾普斯在泳池裏近乎天下無敵,突然劉翔跑來說,小菲我們比110米欄吧,人家為什麼要和你比?
或許由於種種先天和後天的原因,導致了騰訊不善於創新的現實存在。但這個不善於也是相對的,按照騰訊的數據,2010年騰訊的授權專利總數超過千件,是國內授權專利數量最多的互聯網公司。
在做產品上,騰訊比起其他對手來則是高出不止一籌。長期以來的人才培養及儲備,使其研發實力雄厚,雖然在產品設計方麵騰訊是業內公認的產品“抄襲大王”,但基於用戶體驗和“微創新”的持續改進,往往總能後來居上,搶下不少市場。
這種“抄襲”,在很多時候是搶人生意甚至是砸人飯碗的事情。而另外兩家互聯網巨頭百度和阿裏巴巴,雖然規模與騰訊基本在一個級別上,但在業界卻沒有像騰訊這樣的“全民公敵”的稱號。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這兩家公司吃肉的時候還給其他兄弟喝到了湯。比如,阿裏讓網店賺到了錢,百度讓代理和做SEO的吃飽了飯,而騰訊呢?
這麼說騰訊或許很委屈: 說我吃相難看?那兩個兄弟之所以會讓利,還不是因為他們沒辦法大包大攬?我這邊用戶是我的,應用我自己做,憑什麼要拿我口袋裏的錢分給別人,當我做慈善啊?再說了,我讓做遊戲的進我這個平台做聯合運營,不是也讓他們賺到錢了嗎?
但是,這個例子可能會讓像五分鍾這樣的遊戲公司不滿意。因為像農場這樣的遊戲,五分鍾與開心、人人都是五五分成,隻有和騰訊是1∶9,但很快是1∶13,騰訊13,五分鍾1。最後,則是騰訊把這個遊戲的運營權買斷。
但是即便如此,五分鍾還是和騰訊按照這個條件簽了協議。因為騰訊的平台太強大了,即便如此之低的分成比例,賺的錢還是比其他平台來得快。
五分鍾的這種心態,基本上可以歸到羨慕嫉妒恨中。連跟著騰訊賺到錢的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些被騰訊搶了飯碗的互聯網公司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沒有360的挑撥,或許騰訊仍然會在原有的道路上前進,而3Q大戰的直接影響是馬化騰發表的對外開放的八點看法(簡稱“馬八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