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隱喻(1)(2 / 2)

美國的商人們早在我們之前就已經發現,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麵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不論是亞當·斯密備加讚揚還是卡爾·馬克思百般指責,資本主義原理中有一半都是無稽之談。就連能比美國人生產更優質汽車的日本人也深知,與其說經濟學是一門科學,還不如說它是一種表演藝術,豐田每年的廣告預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不久前,我看到比利·格雷厄姆【比利·格雷厄姆(BillyGraham,1918—),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傳教士、浸信會牧師,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宣講耶穌基督福音,開展福音奮興運動。——譯注】和謝基·格林、瑞德·巴頓斯、迪昂·沃威克、彌爾頓·波爾及其他神學家一起向喬治·伯恩斯表示祝賀,慶祝他在娛樂性行業成功跌打滾爬了80年。格雷厄姆教士和伯恩斯說了很多關於來世的俏皮話。雖然聖經裏沒有任何明示,但格雷厄姆教士向觀眾保證,上帝偏愛那些能讓人發笑的人。這是一個誠實的錯誤,格雷厄姆隻是錯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當成了上帝。

魯斯·威斯西馬博士是一個心理學家,她主持了一檔很受人歡迎的廣播節目及一個夜總會節目,在這些節目中,她向聽眾們介紹有關性事的林林總總,所用的語言在過去隻能是臥室和某些陰暗的街角裏專用的。她和格雷厄姆教士一樣是一個有趣的人,她曾經說過:“我的初衷並不是為了逗樂,但是,如果我所做的確實能讓人開心,我不妨繼續下去。有人說我取悅於人,我說這很好。如果一個教授上課時表現幽默,人們就會帶著記憶下課。”【引自1983年8月24日的《威斯康星州日報》,第1頁。】她沒有說人們帶著怎樣的記憶,也沒有說這些記憶有何裨益,但她說明了一點:能夠取悅於人,真好。確實,在美國,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擁有能夠娛樂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傳教士、運動員、企業家、政治家、教師還是新聞記者。在美國,最讓人乏味的是那些專業的演員。

對文化表示關注和憂慮的人,如正在閱讀此類書的人,會發現上麵的這些例子並不罕見,已是司空見慣了。批評界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注意並記錄了美國公眾話語的解體及其向娛樂藝術的轉變。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我相信,還沒有開始探究這種變化的根源和意義。那些已經對此作過研究的人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走向窮途末路的資本主義的餘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資本主義成熟後的無味的果實;這一切也是弗洛伊德時代神經官能征的後遺症,是人類任憑上帝毀滅而遭到的報應,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貪婪和欲望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