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隱喻(2)(2 / 2)

用平白的話語來說,這本書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這種轉換從根本上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因為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傳達同樣的思想。隨著印刷術影響的減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構成公共事務的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並且用最適用於電視的表達方式去重新定義。

馬歇爾·麥克盧漢【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1911—1980),加拿大傳播理論家,認為計算機、電視等傳播手段對社會及藝術、科學、宗教等產生強烈影響,著作有《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譯注】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如果我上麵所說的有引用之嫌,我決不否認其中的聯係(雖然很多值得尊敬的學者覺得否認和他的聯係很時髦,但是如果沒有麥克盧漢,他們也許至今仍然默默無聞)。30年前遇到麥克盧漢的時候,我還是一名研究生,而他也隻是一個普通的英語教授。那時我就相信,現在仍然相信,他繼承了奧威爾和赫胥黎的傳統,對未來進行了預言。我對他的理論堅信不疑。他認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我也許應該補充一點,最早激發我對這個觀點產生興趣的是一位比麥克盧漢更偉大、比柏拉圖更古老的預言家。我年輕時研究過《聖經》,在其中我獲得了一種啟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製文化。這種啟示來自“十誡”中禁止以色列人製作任何具體形象的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和很多其他人一樣,我那時很疑惑,為什麼上帝要規定人們應該或不應該怎樣用符號表現他們的經曆。除非頒布訓誡的人認定人類的交際形式和文化的質量有著必然聯係,否則把這種禁令歸於倫理製度之中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我們可以冒險作一猜測:那些如今已經習慣於用圖畫、雕塑或其他具體形象表達思想的人,會發現他們無法像原來一樣去膜拜一個抽象的神。猶太人的上帝存在於文字中,或者通過文字而存在,這需要人們進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運用圖像是褻瀆神祇的表現,這樣就防止了新的上帝進入某種文化。我們的文化正處於從以文字為中心向以形象為中心轉換的過程中,思考一下摩西的訓誡對我們也許是有益的。即使這些推想有不妥之處,我仍然認為它是明智而中肯的。我相信,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於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