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曆程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後,針對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戰中暴露出來的火控係統落後、防護能力弱等缺陷,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第一輪改進。1979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120A。改進方案被批準後,隨即投入了試製和改進後的戰術技術性能試驗。
1984年,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我國自行生產59式中型坦克以來,第一次比較集中的改進,標誌著我國主戰坦克走上了研改結合的道路,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在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和機動性能上59-1式坦克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並為老式裝甲裝備的不斷改進積累了經驗。
從其結構上看,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進行了19項改進,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的最大特色,是貫徹了“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
設計理念
首先,為59式中型坦克火炮增裝了自動裝表簡易火控係統和73式激光測距機。這就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並縮短了瞄準時間,結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沒有火控係統,“判距靠炮長的眼睛、射擊靠射手經驗”的曆史。
其次,增裝了並列機槍彈和高射機槍彈壓彈機。原59坦克的並列機槍彈要靠乘員人工壓裝,費時、費力不說,時間長了弄得手生疼。改進後,機槍彈可以半機械化壓裝了,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時、省力。
第三,在車外增裝了紅外大燈。坦克駕駛員都怕夜間用夜視儀駕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59坦克的夜視儀看不清而且失真。改進後的59-1坦克,在車外左側翼板前部增裝了1個80瓦的6610型紅外大燈,提高了紅外照度,這就改善了駕駛員使用夜視儀觀察的效果。
第四,增裝了操縱係統液壓助力裝置。過去駕駛員在行駛中拉操縱杆著實是不容易,需要幾十斤的拉力,一開幾個小時,誰也受不了。改進後的坦克增裝了轉向操縱係統液壓助力裝置,駕駛員操作起來明顯輕便靈活。
第五,增裝防滑履刺。過去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駛前,為防滑需要乘員把履帶拆開,然後隔幾塊履帶反裝一塊(履帶刺朝下),最後再把履帶結合起來。當過坦克兵的都知道,調履帶可是件苦差事,四個乘員忙乎一二個小時,累得是滿頭大汗,寒冬臘月這滋味就更不好受了。現在好了,改進後的59-1坦克,在左側翼板上排氣管後方加裝了1個儲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時直接將防滑履刺加裝到履帶上即可,給三北地區及高寒高原地區的坦克兵們帶來了“福音”。
第六,在非指揮坦克上增裝一根偽裝天線。這主要是吸取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教訓。改進後的59-1坦克,在非指揮車的炮塔頂甲板後部增裝1根偽裝天線,使敵人難以分辨戰鬥坦克與指揮坦克。
第七,安全門改為三點支撐式向外開啟的圓形門。安全門就是坦克兵們在車輛中彈等緊急情況下,隱蔽迅速脫離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稱它為“逃生門”。老59坦克的安全門要打開四個把手並向內拉開,而且火炮要轉一角度乘員才能從車內鑽出去,很不方便。改進後變成三個把手並向外推開,這樣不論火炮處於什麼角度,乘員都可以迅速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