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曆史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我軍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裝甲機械化部隊對新裝備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裝甲裝備短時間內還難以裝備部隊的情況下,為了加快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更新換代的步伐,並為改造部隊現裝備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礎。
1984年底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研製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務,並要求有關科研單位參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進過程的成功經驗,突出解決59式中型的火力與火力機動性薄弱環節,並要求使59式中型坦克在防護、機動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從1984年11月開始至1985年4月,有關科研單位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方案技術設計。1985年10月,試製出1輛初樣車,並進行了分係統和部件的性能試驗和整車的行駛試驗。
根據初樣車試驗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又對初樣車進行了改進,並於1986年5月研製出3輛正樣車,其中1輛為帶機械掃雷器的掃雷坦克。正樣車試製出來後,便交付部隊進行6000千米設計定型試驗,對車輛的戰術技術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區適應性進行了全麵考核。
試驗證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滿足了戰術技術要求,其火力及火力機動性較之59式中型坦克有了明顯提高,防護性能和機動性能也有一定提高。1988年4月,59-2A中型坦克正式批準定型。盡管59-2A中型坦克與59-2中型坦克在戰術技術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仍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結構性能
車體和炮塔的外形更為流暢,配以側屏蔽裙板和拋射式煙幕彈發射裝置,給人以現代主戰坦克的美感。
該坦克采用了帶輕型熱護套的81A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裝輕型熱護套的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彎曲,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擊精度。這也是從外觀上它與59-2坦克所裝的79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區別。
該坦克采用了雙向自動裝表簡易火控係統,火力精度高,係統反應時間短。使用這套係統,坦克可在短停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實施準確打擊。該係統對靜止目標的反應時間≤7秒,對活動目標的反應時間≤10秒;用脫殼穿甲彈射擊時的有效射程對固定目標不低於2500米,對活動目標為2400米以上。這些指標說明,81A坦克炮是相當棒的。
安裝了炮長微光夜視瞄準鏡、車長微光夜視儀、駕駛員微光夜視儀,實現了全夜視化觀瞄,夜戰能力大大提高。這是它與59-2坦克相比的一大亮點。
車首掛裝了國產複合裝甲,兩側掛裝了側屏蔽裙板,炮塔兩側各裝四具煙幕彈拋射裝置,其整體防護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煙幕彈的射程可達100米,煙幕屏障寬60米,高8米~10米,煙幕持續時間為2分鍾。有了這套裝置,就可以在作戰中來它個“金蟬脫殼”,有效對抗敵軍反坦克導彈等威脅。
增裝了推土裝置。該車在車體首下裝甲板上掛有一個推土鏟,用於挖掘坦克掩體與清除路障等,挖一個坦克掩體約需20分鍾。雖然使用起來不是太方便,需要人工收放,但還是比沒有強多了。當過坦克兵的都知道,挖坦克掩體也是件苦差事,坦克部隊人手少,誰也幫不上誰,得自己動手。坦克有了推土鏟,就方便多了。
59-2A坦克在電台性能、自動滅火抑爆係統反應時間和效能等方麵,與59-2坦克相比要稍遜一籌。盡管如此,59-2A中型坦克,是完全利用我國自己的技術對老裝備改造的成果,它性能穩定,工作可靠性較好,對原59式坦克的工藝繼承性強、成本低、便於組織批量生產,特別是采用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和良好的維修、使用性能,受到試驗部隊的高度評價。所以,59-2A中型坦克可以稱得上是“價廉物美”的“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