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述
20世紀60年代中期,瑞典陸軍提出發展一種“步兵炮車”的要求,用以代替IKV-103式105mm野戰炮、m/43自行火炮和Strv-74輕型坦克,作為支援步兵抗擊坦克使用。當時瑞典三家公司曾提出14種設計方案。1968年,陸軍最終同AB赫格隆和索納公司簽訂研製IKV-91樣車合同。1970年製成數台樣車,1974年投產,1975年裝備部隊。
結構特點
該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均用鋼板焊接,車體前部能防20mm穿甲彈。車體兩側為雙層裝甲板結構,中空部分用來存放附件和部分燃料。該結構對於破甲彈和榴彈有較好的防護性能。
該坦克炮塔低矮,從地麵至指揮塔的高度隻有2.32m。炮塔前部有較好的流線形,後部不突出,這一點與蘇聯坦克很相似。車體分成3部分,駕駛艙在前、戰鬥艙居中、傳動艙在後。
該坦克安裝1門90mm54倍口徑長的KV90S73式低膛壓炮,配有尾翼穩定破甲彈和尾翼穩定榴彈。前者彈丸重為4.5kg,全彈重為10.7kg,采用壓電引信,初速825m/s;後者彈丸重6.7kg,全彈重為12.3kg,采用機械時間引信,初速600m/s。炮彈基數59發,其中16發在炮塔內,18發在車體右前方的駕駛員一側,其餘25發存放在炮塔後麵,車體的左側。
目前,該坦克重新安裝了帶熱護套的90mm炮管,在炮塔頂的後部安裝博福斯公司萊蘭照明彈發射器並在炮塔外部存放有萊蘭照明彈,後部安裝了儲物箱。
該坦克安裝AGA綜合式火控係統,包括1個激光測距儀、數個傳感器和1個彈道計算機。TP-1050L型激光測距儀裝在炮手的潛望式瞄準鏡上,激光波長為1.06μm,測距準確,對炮手眼睛危害較小。
樣車曾在車長指揮塔內安裝1個基線長為650mm的合像式光學測距儀。有2個速度計,一個用來測量炮塔回轉速度和目標方位角速度,能校正射擊時的方位,另一個測量目標相對於火炮俯仰運動的角速度。裝有測量橫風、氣溫、氣壓等數據的傳感器,1個自動漂移校驗器等。
計算機用來計算方位角、高低角和提前角並裝定瞄準距離,根據由激光測距儀測出的式人工裝定的距離、不同彈種、初速偏差、耳軸傾斜度、氣溫、氣壓及橫風等數據來進行射角的計算。當炮手跟蹤活動目標時,計算機從2個速度計中接收炮塔回轉和火炮俯仰速度的信號,從而計算出提前角並輸入到伺服機構,由伺服機構把計算機傳出的信號轉換到炮手瞄準鏡的分劃板上,自動調節分劃。在目標運動時,雖然提前角在不斷地變化,但炮手也不致失去目標,因為此時火炮相對於瞄準鏡瞄準線移動的方向自動反轉。
車長具有超越炮手的控製裝置。車長指揮塔內除裝有1套M17潛望鏡外,還有1個放大倍率為10×的雙目潛望式瞄準鏡。指揮塔上有1個向後打開的單艙蓋,能旋轉240°,使用時或鎖住艙蓋或使反轉。炮手使用1個放大倍率10×的單目潛望式瞄準鏡,裝填手使用1個潛望鏡。
該坦克未裝夜間觀察儀器。另外,該坦克還配備2挺7.62mm機槍,一挺並列裝在火炮右側,另一挺裝在裝填手門的外部,依靠手操縱可回轉360°。
還有12具裝在炮塔兩側的煙幕彈發射器,能分3次發射,每次4個煙幕彈齊射可在炮塔前形成120°扇形麵積的煙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