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三十萬大軍在托克力親王的率領下,向著庫巴城開進。
與此同時,俄軍第一師團也在師團長謝爾蓋夫的催促中,向著庫巴地區急行軍。
如果有人能夠從高空俯瞰的話,會發現兩支軍隊的不同。俄軍緊張快速的移動,而土軍則相對優雅緩慢。
如果彼得不是來自後世的話,如果曆史沒有改變的話,那麼今年土耳其就會入侵奧地利,而這位托克力親王正是最主要的指揮官。不過最後土耳其落敗了。在維也納之戰中,被波蘭和奧地利聯合打敗了。最後奧地利憑借這場戰爭的勝利,號召歐洲盟友,組建聯軍,反攻進了土耳其。這些都是題外話,暫且不表。
實際上,這位親王正是土耳其的諸多大軍頭之一。正是他作為主要的推動者,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接收了改編軍隊的命令。也正是因為蘇丹決定改編軍隊,因此他才可以坐上統帥三十萬新軍迎擊彼得的寶座。
對於托克力親王來說,擊敗彼得是毫無疑問的。作為一位正宗的高貴的大貴族,土耳其帝國的親王閣下,托克力親王也不可避免的有著好大喜功的特點。托克力親王能夠當上大軍頭乃至成為這次戰爭土軍的統帥,主要的原因還是他的家族與皇室的關係。
至於能不能打敗俄軍,關於這一點,托克力親王是毫無疑問的。軍隊改編後,雖然不是他親自訓練的。當然,作為一位有著曆史底蘊的大貴族,他也不會自降身份去做這種事。但是,當時的新軍的後勤供應以及裝備補給,相當一部分是由這位托克力親王經手的。
幾乎已經是成為一種職業習慣了,托克力親王毫無心理障礙的貪汙了一點點。托克力親王對天發誓,真的隻有一點點,一點點。但是你這裏一點點,他那裏一點點,最後恐怕就不止一點點了。
土耳其的改編,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改編”了。原來每個軍頭手下的軍隊,依舊歸每個軍頭管。所有人的職務不變,僅僅把官名改了一下,換湯不換藥,帶著相當濃烈的土耳其風味。
因此,這支三十萬的新軍,完全可以看出是各個軍頭的軍隊拚湊起來的。作為這支軍隊的統帥,托克力親王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隻有原本就屬於他的七萬軍隊。他要指揮其他的土軍,必須借助其他軍頭。
彼得如果要指揮他的部隊,一般情況下,也會直接向他的師團長們下達命令,通過他們指揮整支大軍。但是這種指揮是屬於正常的指揮體係,他的師團長們也不會陽奉陰違,打什麼折扣。
但是托克力親王很明顯不能做到像彼得這樣對整支軍隊如臂使指。可以說,這支土軍比第一次俄土戰爭中的土軍更加僵化。第一次俄土之戰,主力是禁衛軍,從事是小部分地方軍和大部分征召軍。主次分明,指揮體係還可以。但是這支土軍,大大小小的軍頭湊在一起,以誰為主就不那麼明確了。雖然托克力自己的七萬大軍人數最多,但是其他人聯合起來,他也就不能占據優勢了。
要知道很多軍頭原本在自己的轄區,山高皇帝遠,權力相當的大。但是被蘇丹召喚,把這些軍頭糅雜在一起改編新軍,很多人心裏還是不願意的。但是他們有沒有辦法,畢竟如果讓蘇丹組建一支新軍隊,他們的處境就顯得相當的尷尬。
在改編過程中,作為改編軍隊的發起人之一,托克力親王,也是被蘇丹委任為這次改編新軍的主要大臣的他,下達了一個極為愚蠢的決定。他讓所有的軍頭負責各自部隊的改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