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外交大臣瑪尼諾夫一改在初來維也納時的處處碰壁的頹廢之氣,成為了維也納無數舞會沙龍的坐上賓。但是和之前一樣,雖然奧地利方麵改變了對待俄國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完全不看好俄國,到現在的等待局勢進一步的明朗化。但是,當瑪尼諾夫提議他所見到的維也納的貴族大臣,請求他們幫助自己再一次地覲見皇帝陛下利奧波德一世,或是在皇帝陛下麵前提議奧地利參戰,得到的卻是對方模棱兩可的敷衍回答。
奧地利方麵正在等待,一直留在維也納的波蘭王國的使者也繼續等待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的進一步指示。
波蘭國王的使者並沒有在政府中擔任具體的職位,波蘭王國的職位大都被貴族攥取了。就連波蘭國王本人,他的權力也不大。不過,現在的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是波蘭曆史上最後一位強勢國王,對於貴族的掌控力還是較強的。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他可以代表貴族,使者就是波蘭國王自己的私人幕僚。因此,他可以代表揚·索別斯基和奧地利及俄國談判,但是也隻能夠談判,沒有簽署條約的權利。
而歐洲其他諸國,或是漠不關心,或是靜觀其變。
作為俄國的盟友的荷蘭,與一直關注這場戰爭的法國,也是注視著這場決定黑海地區霸權的戰爭。
實際上,曆史上並沒有爆發第二次荷法戰爭。荷法的衝突和矛盾主要體現在其他領域和戰爭中。但是因為彼得的俄國的加入,使得荷蘭一方的實力尤其是作為短板的陸軍大大增強,因此荷蘭萌發了發動第二次荷法戰爭的野心。
正因為俄國對於荷蘭的未來戰略的重要性,因此在俄國被土耳其牽製的情況下,荷蘭也是盡可能的保持低調。而這也是法國的願望。
對於路易十四而言,其實跟現在的荷蘭打仗,其實根本沒什麼好處。打贏了,也隻能夠獲得一定的戰爭賠款,土地也不能給擴張。假使他吞並了荷蘭,那麼全歐洲所有的國家都會反對法國的。因為荷蘭太富庶了,憑借著上萬條船,賺取的金錢是全歐洲的超過半數的GDP。荷蘭被任何一個國家吞並,都會瞬間使其的財力大幅度上揚,而這絕對是其他國家難以容忍的。
這也是荷蘭的陸軍不過萬人,卻依舊能夠活得好好的原因之一了。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有錢,像彼得的俄國就相當於是它花錢收買的。否則,彼得也不會無償幫主它。
正因為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使得荷蘭開始安靜起來,而法國也樂得如此。歐洲的主要矛盾,荷法之爭暫時停止,也因此歐洲開始顯得風平浪靜起來。
一波信使踏著快捷的步伐,敲開了維也納皇宮的大門,一封戰況報告送到了剛剛入睡的利奧波德的手裏。
大捷,俄國消滅了五萬土耳其人,再加上土軍之前攻城戰的損失,土軍隻有二十餘萬人。最重要的是這是一支國都被敵人攻占.士氣低落的軍隊。
利奧波德立刻從懵懵懂懂的狀態中清醒,立刻叫道:“把內閣所有大臣召集起來,我有重大消息宣布。”
原本這封信應該先送到內閣去的,但是因為事先利奧波德的吩咐,所以這封信首先送達到利奧波德處。
維也納的大臣們先後陸續到達,等所有人集合完畢,利奧波德一世公布了這個消息。所有的大臣們頓時嗡嗡地議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