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十一世幾天前就走了,帶著一肚子的嫉妒和一番想要建功立業的渴望,走了。值得慶幸的是,卡爾十一世兌現了他的承諾,小本尼迪特率領三萬瑞典軍隊和一萬挪威軍隊,聽候彼得的調遣。
瑞典雖說是國力強大,然而其位於遙遠的北歐及同樣狹小的土地,決定了它的人口數量。歐洲雖然開始逐漸的推行重商主義,但是農業目前而言依舊是根本,農業才是決定人口數量繼而決定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俄國雖然貧窮落後,但是其廣闊的戰略縱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征服成本,龐大的人口決定了這個國家注定是將崛起並強大起來的,彼得的出現隻不過是在把俄國這頭“黑瞎子北極熊”,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罷了。
小本尼迪特出身顯赫,其父親就是現在的瑞典王國首相本尼迪特的兒子,率領三萬瑞典軍隊圍困波茨坦並最終將之攻破.俘虜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的瑞典元帥,同時也用武力配合荷蘭外交部長科斯恩特說服梅克倫堡侯爵加入。
聯軍的軍力龐大,即便是卡爾十一世離開以後,其實力依舊與波蘭軍隊勢均力敵,顯然一座什切青是無論如何都裝不下的,聯軍在以什切青為中心的西北一線,組織了龐大的防線。
小本尼迪特麾下的三萬瑞典軍隊和一萬挪威附屬軍隊就駐紮在城外的防線,彼得現在正在視察他們的軍容。
瑞典的人口稀少,甚至連荷蘭的人口都比它多,顯然光靠瑞典人是撐不起二十多萬大軍的。挪威附屬軍隊自不必說,顯然挪威人為了湊出這支軍隊已經是傷筋動骨了,而瑞典軍隊中瑞典人的比例其實也不多。
俄國人口龐大,但是俄軍的普通師團中,也不全是斯拉夫裔俄國人,其它俄國境內的民族以及被彼得征服地區的民族,按照俄國的征兵條款,都必須抽調一部分男子為俄軍服役的,俄國實行的依舊是強製征兵。
但是總的而言,俄軍中除了特殊兵種.例如哥薩克騎兵團,其主力依舊是斯拉夫裔俄國人占據大頭,但是顯然瑞典軍隊並不是這樣,瑞典軍隊中非瑞典人的比例很大,很多士兵來自於被瑞典王國征服地區,瑞典軍隊普遍是瑞典人占據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數量。
倒不是瑞典政府多麼珍惜本國民眾的生命,而是瑞典王國的人口稀少,不足以支持其抽調這麼多青壯年加入軍隊。
然而彼得對待這些被征服地區的民眾,依舊盡可能地在政策上給予平等待遇,當然底下的官僚執行到什麼程度就很難說了。但是總的而言,即便是土耳其人,也不是特別抵抗為彼得作戰流血的,俄國的士兵待遇和撫恤金可是絕對部分種族,直接由國防部監管的。
相比於那些還會耍心眼.玩弄心計的官僚,總的而言是嚴格軍人作風的國防部就要一絲不苟多了。然而,瑞典王國很明顯就做不到這一點。
前文說過,瑞典在歐洲本土的地盤,芬蘭至愛沙尼亞一帶,執行的依舊是殖民地的政策,剝削壓榨嚴重,可想而知這些地區的人對於瑞典王國的認同感有多差了,而這些殖民地的青壯年被瑞典王國強迫加入軍隊,戰鬥力從先天上就已經大打折扣了。
這也是無可避免的,某種意義上,瑞典王國的強大就建立在這些受其剝削.為其輸血的殖民地上,即便是瑞典國王認識到這其中的弊端也是根本無法改變的。
彼得巡視了瑞典軍隊,總的而言也算是這個時代的優秀軍隊,瑞典的火槍的質量也比俄國好了許多,彼得頗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