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蠻(1 / 2)

先秦非華夏民族的泛稱之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為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先秦“蠻方”指狁,又稱鬼方,二國都在西北:“淮夷蠻貊”指東方民族,“百蠻”指北方民族,“蠻荊”則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時楚境內已有不少以“蠻”自稱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莊王時,楚周邊民族乘楚大饑之際,“戎伐其西南,又伐其東南,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戎、蠻、百濮並稱,此“蠻”顯非泛稱。庸在今湖北竹山,且為群蠻之首,可能是蠻人建立的國家。在楚國的反攻下,庸人破滅,群蠻降楚,此後相當長時期不再見蠻的活動記錄。到戰國初期,吳起相楚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蠻人長期居住的洞庭地區遂為楚攻占。到秦昭王時,白起攻滅楚國之後,“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又進一步進占了蠻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區。

秦漢蠻族以瓠、廩君、板三者最大。瓠蠻因以神犬瓠為圖騰而得名。秦漢時,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長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區),故又稱“武陵蠻”或“長沙蠻”;其地有雄、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蠻”之稱。瓠蠻在秦漢時部落分散,各有首領,漢王朝授予邑君、邑長稱號,頒賜印綬。蠻語稱首領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徒。多居山壑,從事粗放農業。能織木皮為布,以草實為染料。衣服五色斑斕,赤髀橫裙,以束發。漢王朝對他們收取“布”(作為賦稅交納的布)之賦,大人每歲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於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賦,瓠蠻屢起反抗,殺長吏,燒官府,終漢之世,連綿不斷。

廩君蠻為南蠻的一支。有五個氏族,其中巴氏首領務相,被推為五個氏族的共主,號為廩君,後遂以廩君為族名。相傳廩君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習俗。他們早期活動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後逐步發展到巴中、黔中一帶(略當今川東南、黔東北、鄂西、湘西地區),地當漢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稱為“巴郡南郡蠻”。秦滅巴蜀,巴氏仍世為廩君族君長,並娶秦女為妻,歲出賦錢兩千零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民戶出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漢時仍依秦製。東漢時,由於官府“收稅不均”,廩君蠻曾多次起義反抗,部分族人被強製遷往江夏郡(今鄂東地區)。

板蠻分布在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一帶,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戰。他們從事農業,長於狩獵。相傳秦昭王時,白虎為害,板人應募射殺白虎有功,秦官府與板人盟誓說:“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者得以錢贖死。”楚漢之際,板蠻從漢高祖還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領羅、樸、督(昝)、鄂、度、夕、龔七姓不納租賦,餘戶歲納“錢”(作為賦稅交納的錢)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複夷”或“人”之稱。各部落首領分別被封為夷王、邑君、邑長。由於板蠻善戰,東漢王朝常征調他們從軍,屢立戰功。當時西羌數寇漢中,都靠板軍擊敗之,號為神兵。但官府對他們“更賦至重,仆役楚,過於奴虜”。板人“愁於賦役,困於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奮起反抗。靈帝中平五年(188)舉行起義,與巴郡黃巾起義相呼應。後來大量板人還成為五鬥米道的信奉者。

在川東、川西以及鄂西南、湘西等地,經考古發現、出土了不少在形製、紋飾上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青銅器物,如虎鈕於、空首錢、柳葉形短劍等,其上有手紋、心紋、虎紋,這些器物多出於獨木舟式的葬具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這些銅器和“船棺葬”是秦漢時期廩君蠻和板蠻的遺物,遺物表明了當時蠻人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