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蠻(2 / 2)

魏晉南北朝蠻族是由秦漢時期瓠、廩君、板三支發展而來,但在活動範圍上有較大的變化。

居住湘中、湘西的瓠族,魏晉時始向北、向東發展。南北朝時,依托險阻,部落眾多,散在數州。自永嘉亂後,中原擾攘,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河南洛陽)蕭條,諸蠻無所顧慮,漸得北遷,以至陸渾(今河南方山)以南滿於山穀。幹寶《晉記》載,廬江郡(今安徽舒城)有瓠之後,糅雜魚肉,置於槽中,叩之號叫,以祭瓠。《宋書·夷蠻傳》載,瓠族大量分布在鄂西及豫西南,名號眾多,如荊雍蠻、五溪蠻、當陽蠻等。

在廣闊的瓠族分布區及其附近,居住著不少廩君族和板族後裔。東漢初被遷至漢水中遊的一支廩君族,晉宋時發展為沔中蠻。另一支被遷到鄂東地區的,稱豫州蠻或五水蠻,分布在鄂、皖、豫邊境的蘄水、巴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一帶,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千裏。向北發展居住在東荊州(今河南泌陽)的廩君族人,到5世紀中葉還保留著殺人祭祀的習俗。

東漢末年,張魯在漢中傳播五鬥米道,川北的板族人多信從之,大量遷到漢中。曹操平張魯,李虎、杜、樸胡、袁約、楊車、李黑等為首的板族人被遷到略陽(今甘肅天水東北),號為巴人或巴氐。這支巴人後與六郡流入輾轉入蜀,發動起義,推翻了晉朝在益州的統治,李特子李雄於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漢政權。另部分被曹操內遷關中的板族多達萬餘家,其後人口蕃衍,北至河東、平陽(今晉中、晉南)也有分布。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關中聯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萬人,反抗劉曜統治。早在漢初就已遷居商洛地區(陝東南)的板族人,在南北朝時期沿丹水、沔水向東南發展,到6世紀時,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東西二千餘裏”的土地上,而且還部分地保持著他們的固有習俗。成漢後期,柯、興古(今雲貴東部)僚人大量北遷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給留居川北地區的板族人以巨大的衝擊。南北朝後期,北魏勢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嚴始欣為刺史以統僚人。

進入江、淮、汝、漢地區的各族蠻人,地處南北朝之間,他們利用南北對立的矛盾,時或降南,時或附北,因而能延續活動相當長的時期。南朝在蠻人集中的地區設置“左郡”、“左縣”,以蠻人首領任令長、太守甚或刺史,進行羈縻。而在荊州置南蠻校尉、雍州置寧蠻校尉,統管蠻事。歸附的蠻人,一戶輸穀數斛,其餘無雜調。而漢人賦役嚴苦,貧者多逃亡入蠻,有的還成了首領,如桓誕。但各地蠻人仍不免於官府的迫害,他們反抗官府的起義鬥爭史不絕書。南北王朝都殘酷鎮壓這些反抗鬥爭,且常常把俘虜和降蠻大量遷徙到河內諸州、六鎮或建康,有的還被抑為營戶,或賞賜給官僚為奴婢。

南北朝是蠻族與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時期。《隋書·地理誌》載:今整個湖北和豫、皖、贛、湘部分地區,當時多雜蠻族。與漢人雜居者,和漢人沒有區別;地處山穀者,則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廩君族和湘西、湘南的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點,其餘地區則已漸與漢族融合。

東徙皖、贛的瓠族,除部分與漢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後裔,從而逐步形成後世佘族和瑤族的先民。宋武帝時的南康、揭陽蠻(今贛南、粵東地區)就是佘族先民,蕭梁時衡陽、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蠻就是瑤族先民。晉宋時活動在巴東、建平(今四川奉節、巫山一帶)的瓠族不斷向川東發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稱為“蠻蜒”,他們與後世川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