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馬上調動京師內所有的錦衣衛,一定要保證三皇子安全。從皇宮到京師京營絕對不能出任何差錯。”
“是。”
得到命令的錦衣衛快速行動,畢竟這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錦衣衛的行動速度不可謂不快,便衣融入普通百姓,護衛迅速找到三皇子朱常洵的車架,一切按部就班,仿佛進行了很多次。
而另一邊的朱常洵則完全不知道,便知道了,也不關心,到時候自然有錦衣衛的表現,現在他必須捋一捋自己腦中關於三大營的資料。
首先是五軍營,原本是“五軍都督府”所統轄的全國軍隊之中的捍衛京師的部分,共有四十八個衛。成祖增加了二十四個衛,共為七十二衛,5個千戶是1個衛所,所以1個衛所就是5000多人。
72個衛所,就是30多萬人,人數相當龐大,不僅足以捍衛京師,而且成了征討蒙古和東北女真的主力,中日朝鮮戰爭也是五軍營出了主力。
不過,這些人並不是都駐紮在北京,在北京的人數應該不會超過十萬,大多也就是20個衛所的兵力,再加上吃空餉的問題,實際兵力應該不會超過八萬人。
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為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宣宗討伐漢王朱高煦與兀良哈,也倚靠這五軍營的精銳。
除了五軍營,明朝三大營還有三千營,三千營的兵員,在原則上僅有三千人,與五軍營不成比例,然而由於開始之時全為從北元來降的蒙古兵,其後所增補的也都是“民間丁壯,無惡疾過犯者”,因此而作戰能力頗強。它在平時的任務是充任皇帝的儀仗隊,與巡邏京城。
其實力不容小覷,由於是由騎兵組成,所以他們的機動力量非常強,往往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給予敵人重大殺傷。(明代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恢複三大營時,將三千營改稱神樞營,這裏我們依舊腳踏三千營,方便讀者理解。)
最後一個就是明軍真正意義上的王牌部隊神機營,神機營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士兵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期又添置火繩。神機營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主管操練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兵,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
神機營與明初創編的衛所駐軍的編製不同,其最高編製級別為營,營編提督內臣2人、武官2人、掌號頭官2人;營下編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各設坐營內臣1人、武臣1人,除中軍下領四司外,其餘各領三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人、把司官1人、把牌官2人。營專習神槍、神炮。稍後,又得都督譚廣馬5000匹,稱五千下營,附於神機營,設官如神機營以下各軍,營下編四司,每司設把司官2人。
可以說神機營是明朝部隊中編製最複雜的軍種,同樣也是遠程戰力最強的軍種。是明朝壓箱底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