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讀故事,解讀企業經營理念(1)(3 / 3)

隻有不斷地探詢客戶的評價,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根據客戶的評價改進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準,才能精益求精,取得更大的成功。

◎ 始終以顧客為核心

公元6世紀20年代,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年)也就是在古詩中“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的南北朝時期裏,為了傳播佛教,天竺國王子達摩禪師遠渡重洋,經過漫漫3年的艱辛航行,終於在6世紀20年代抵達廣州城,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教曆程。

達摩禪師會見了梁武帝。梁武帝問禪師:“我常常印經書,又建了許多塔和佛寺,請問我到底有多大的功德?”

禪師回答說:“一點功德也沒有。”

梁武帝聽了心中很不愉快。

達摩禪師知道他和梁武帝沒有緣,便走了。

故事解讀

梁武帝印經書、建佛寺隻是為了要得到功德,卻和功德越離越遠。有許多企業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處處都以賺錢為目的,因此走捷徑,不講信用,最終隻能失去所有的顧客。越想刻意追求金錢,便越得不到金錢。隻要誠心為顧客提供有效的服務,一切以顧客的喜好為中心,企業才能長盛不衰。

◎ 需求是創造出來的

有一家效益相當好的大公司,為擴大銷量,決定高薪招聘營銷主管。誘人的薪金引來了大群的應聘者。

應聘者中高手如雲,招聘人員一時無法決定。

這時,小張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負責人聽後,十分滿意。於是對眾多應聘者說:“相馬不如賽馬,為了能選拔出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出一道實踐性的試題:就是想辦法把木梳盡量多地賣給和尚。”

絕大多數應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這不明擺著拿人開涮嗎?於是紛紛拂袖而去,最後隻剩下三個應聘者:甲、乙和丙。

負責人交代:“給你們5天時間,到時候向我彙報銷售成果。”

5天時間很快過去了。三人準時回到了公司。

負責人問甲:“賣出多少把?”

答:“1把。”

“怎麼賣的?”

甲講述了曆盡的辛苦,遊說和尚應當買把梳子,但和尚們不僅不買,還把他大罵了一頓。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使勁撓著頭皮。甲靈機一動,遞上木梳,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一把。

負責人問乙:“賣出多少把?”

答:“10把。”

“怎麼賣的?”

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發都被吹亂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住持采納了他的建議。那山有十座廟,於是買下了10把木梳。

負責人問丙:“賣出多少把?”

答:“1 000把。”

負責人驚問:“怎麼賣的?”

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朝聖者、施主絡繹不絕。

丙對住持說:“凡來進香參觀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便可做贈品。”

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 000把木梳。得到“積善梳”的施主與香客也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更旺。

故事解讀

把木梳賣給和尚,聽起來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推銷術,卻有不同的結果。在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開發出新的市場來,那才是真正的營銷高手。因此,不要被顧客表麵的需求迷惑,要善於挖掘顧客潛在的需求。

◎ 學會製造矛盾

有一個推銷員,他以能夠賣出任何東西而出名。他已經賣給過牙醫一支牙刷,賣給過麵包師一個麵包,賣給過瞎子一台電視機,賣給過和尚一把梳子。

另一位推銷員對他很不服氣,對他說:“隻有賣給猴子一個防毒麵具,你才算是一個優秀的推銷員。”

於是,這位推銷員不遠千裏來到南方的雨林,那裏是猴子聚居的地區。

“您好!”他對遇到的第一隻猴子說,“您一定需要一個防毒麵具。”

“這裏的空氣這樣清新,我要它幹什麼?”猴子說。

“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防毒麵具。”

“真遺憾,可我並不需要。”

“您稍候,”推銷員說,“您已經需要一個了。”說著他便開始在猴子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廠。

“你真是發瘋了!”另一位推銷員說。

“不然。我隻是想賣給猴子一個防毒麵具。”

當工廠建成後,許多有毒的廢氣從大煙囪中滾滾而出。

之後不久,猴子就來到推銷員處對他說:“現在我需要一個防毒麵具了。”

“這正是我想的。”推銷員說著便賣給了猴子一個。

“真是個好東西啊!”猴子興奮地說。

猴子說:“別的猴子現在也需要防毒麵具,你還有嗎?”

“你真走運,我還有成千上萬個。”

“可是你的工廠裏生產什麼呢?”猴子好奇地問。

“防毒麵具。”推銷員興奮而又簡潔地回答。

故事解讀

需求有時候是製造出來的,解決矛盾的高手往往也先製造出矛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