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先發”好還是“後發”好,沒有絕對的答案,全在營銷中辯證地運籌。人無我有,先下手為強,占城守關,阻擋後來之人。如搶先推出換代產品,擠占下一輪市場;搶先降價,提高市場占有率;搶先製造輿論,產生哄動效應等,均屬先發製勝。後發難道就永遠沒戲嗎?後發有後發的好處。後發者吸取先發者的經驗教訓,穩紮穩打,減少風險;後發者可以瞄著先發者的失誤,趁機趕上,成為成功者;後發者不急於參戰,坐山觀虎鬥,靜觀鶴蚌爭,專收漁翁利。老板不能以絕對、孤立、片麵的眼光看待先發和後發。該先發時而不先發,貽誤戰機,且可能機不再來;不該先發時而先發,孤軍深人,後援接不上,易遭重創。走得過了頭,停得過了頭,都容易走向反麵。
創新好還是保守好,也不能一概而論。大家都讚成創新,殊不知創新也可能弄巧成拙。“百事可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新的口味猛攻老名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口味創新成功了。1985年,“可口可樂”為了抵製“百事可樂”的進攻,也搞起了口味創新,推出了“新可樂”。但是“可口可樂”的口味創新卻失敗了,成千上萬的抱怨電話打到公司總部,公司不得不請回“老可樂”才穩住了市場。“百事可樂”的創新與“可口可樂”的保守都獲得了成功。有的時候、有的市場,企業需要創新,不創新就沒有生路;另外的時候,另外的市場,企業又需要保守,不保守就斷送生機。有些消費習慣、消費方式適於創新,有些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又不適於創新。西方一些國家將葡萄酒瓶由老式的木塞瓶蓋改為金屬瓶蓋,消費者很不滿意,他們特別喜歡聽那一聲拔木塞的“砰”聲,並以此為樂。你偏偏要改,這不明擺著得罪“上帝”嗎?
市場營銷中有許許多多方法,小可以變大,賠可以變賺,進可以變退,成可以變敗,老板應當認識並把握、預見這種轉化。市場營銷麵臨著許許多多變化著的因素,變化著的環境,變化著的條件,沒有一成不變的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藥。競爭可以取勝,不競爭未必就失敗;低價能促銷、高價未必不能促銷;薄利多銷不一定準能創收利潤,厚利少銷也可能增加總利潤。人人都想促銷,“娃哈哈”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度曾搞起了“克銷”,反而引來了銷售者更大的訂貨量。
老板要想訓練方法,先要打破認為做生意的與哲學無關的陳舊觀念,不但自己需要認真學習哲學,而且也需要引進、聘任一些專門學哲學的人才,讓他們從哲學、方法的角度去研究市場、戰略和技術,從宏觀角度去把握微觀,為老板提供哲學依據。當前商界不是都推崇老板嗎?不懂方法的老板絕對算不上是老板。
三、眼光識別機會還是陷阱
作為老板而言,必須具備市場的眼光,善於識別機會還是陷阱。
訓練“市場的眼光”,先要治好“近視症”。“近視症”的表現很多:例如產品,隻顧埋頭生產,不管產品是否符合法律,是否侵犯他人專利;例如盈利,隻圖急功近利,看不到長遠利益;例如生產,隻顧多產多銷,看不到馬兒要跑就得吃草;例如用人,隻盯住親朋好友,無視天下賢才;例如決策,隻盯住眼前實用,無視今後發展。患了“近視症”,目光能不短淺?反應能不呆滯?
東海的一隻大甲魚,偶然爬過一口井邊,聽到井裏邊傳來悠閑小調,伸頭向裏一看,一隻青蛙正在井裏得意洋洋。
甲魚問道:“你在井裏過得舒服嗎?”
青蛙誇耀說:“我生活在這裏真快樂!我獨霸一口井,像是一個國王一樣,怎會不舒服?高興時,躍出井外,攀援欄杆,盡情地蹦跳;疲倦了,回到井中,躲在壁窟,安然休息。我一跳到井裏,水就來扶著我的兩腋,托著我的腮幫子。我一鑽入水底,泥巴就趕快來按摩我的腳,綿軟舒適。環顧井裏的一些小螃蟹、小蝌蚪,它們就沒有我快樂了。怎麼樣,你是不是進來玩一番呢?”
大甲魚接受了井蛙的邀請,準備進去看看,但左腿尚未邁進,右腿已被絆住了。
“你的井太小了,我進不去。”海鱉為難地說。
“這麼大的井,怎麼會小呢?”井蛙實在不解。
海鱉慢慢退回去,給井蛙講述了大海的奇觀:“要談大,東海才大呢。東海又大又深,用一千裏的長,不足以形容它的廣大,用八千尺的高,不足以形容它的深。夏禹的時候,天下十年九澇,大水泛濫成災,海麵卻絲毫不見增高;商湯的時代,八年之中有七年是旱災,可是海水並沒有降低。這樣的東海才大呢,你的井又算什麼?生活在東海,那才是真正的快樂。”
井蛙聽了,瞠目結舌,自慚形穢地呆住了。
井底之蛙,見識短淺,孤陋寡聞,卻盲目自滿,自我陶醉,受到海鱉的嘲笑。滿足於一孔之見、一得之功的人,“市場近視症”者,應當從中吸取很好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