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貴在取勢,在改革之勢、市場之勢難借的情形下,秦池的思路是:在與曆史悠久、品牌牢固的大型釀酒企業的競爭中,實力弱小的秦池酒廠很可能被吞噬。為了生存和發展,泰池必須在大戰來臨前找到一條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的捷徑。秦池決定突發奇兵,效果如何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失敗的教訓。
認為經驗,是指秦池人不惜血本,一舉奪標造成巨大的新聞效應,使全國銷售局麵豁然開朗,秦池由默默無聞的山區小企業,一舉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企業。
而此後,秦池經營上的失誤卻一步步呈現出來。首先是二度奪標的失誤,應該認為,首次奪標,秦池打出了全國性的知名度,按照規律,接下來的工作應是研究如何把知名度轉化為美譽度,運用現代公關藝術,把人們心目中一夜暴富的形象轉變定格為實力雄厚、艱苦創業、技術領先、關注民生、振興國企的綠色恒星品牌形象。在產業經營方麵,應在適應銷售形勢擴大產量的同時,加緊產品結構調整,尋找除白酒外的新的戰略支撐點,把現實的優勢轉化為長遠的勝勢。
但首奪標王帶來的巨大品牌效應與經濟效益使秦池人放鬆了對經營風險的防範,出於對市場形勢過於樂觀的估計以及對不奪標王市場會萎縮的擔心,秦池人終於決定二度爭奪標王。由此走上了一條不成功便成仁的不歸路。一條道走熱,便一條道跑到黑,這山是很多中國企業的頑疾。
興奮的秦池人以3.2億元天價再次中標是秦池命運的轉折點,3.2憶不僅沒有讓秦池錦上添花,隨之而來的是批評與懷疑:3.2憶能否兌現?秦池是否違規操作?
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秦池勇奪標王,臨朐縣鶯歌燕舞,全國上下喊打喊殺。一時間,政界、經濟界、新聞界、文化界,擊鼓罵秦成為時尚。
熟人見麵不把秦池罵個狗血噴頭不算有品味;有人戴上老花眼鏡,為秦池算賬,3.2億做廣告,13億中國人,樂不樂意每人要喝半斤秦池;有人烏鴉嘴,兜頭一瓢涼水:秦池必敗!
此時已是1997年初春。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多少工人開不了工資,多少職工下崗待崗。標王樹大招風,3.2億駭人聽聞。可以載舟,可以覆舟的傳媒義憤填膺,一把便將秦池掀翻在地。
標王已成昨日黃花,沸騰的秦池已成沉寂的秦池。有人再訪秦池,發現花園般的廠區冷冷清清,幾乎見不到一輛拉酒車,與一年前車水馬龍的熱鬧場麵形成鮮明對比。在廠屆展銷門市部裏,擺滿了各種秦池酒,有低檔的散裝酒,也有200多元的高檔酒。半個多小時,隻見到兩個來打散酒的客人。年輕的女售貨員認為,過去最多時一個月能賣150萬元,現在最多賣20多萬元。與此店比鄰的一家個體百貨商店的女主人認為,過去來這裏拉酒的車擠破門,現在就見不到這種場麵了。聽認為廠裏工人多數都放假了。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誰能想到,兩度奪標的秦池,1996,1997,1998三年,其銷售額竟然分別是9.5億、6.5億(預計)、3億!
秦池的過分追求廣告效應,將廣告標王視同市場爭雄的有力武器,3.2億元的巨額資金本該用於促進企業調整結構,加快企業發展,卻被揮霍在電視廣告上,這不得不令人悲歎。此番教訓可謂慘痛矣。
王卓勝總結教訓時認為,廣告不是惟一的競爭手段,要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上長盛不衰,歸根結底要靠產品質量、售後服務、價格、營銷等多種因素。廣告稱王不等於市場稱王,廣告明星不等於市場明星。
廣告——市場——效益能否成為聚斂財富的三部曲?一夜之間築起的空中樓閣能否經得起市場的考驗?轟動效應產生的知名度能否給企業帶來美譽度?美譽度的提高歸根結底靠的是什麼?
當企業熱衷於搞地毯式廣告轟炸,認為隻要敢花錢就會有收獲時,當企業熱衷於靠特殊手段而一夜成名的時候,有沒有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有沒有考慮轟動之後,企業還需做些什麼?
如果產品取得市場是靠宣傳,而非性能質量,如果企業所造的名與它的實反差太大,如果企業沒有實實在在的營銷策略,沒有紮紮實實的內部管理機製,沒有務實苦幹的一個群體,特別是沒有一個品質優良的好產品,而被圖虛名的氣氛所籠罩,企業想長盛不衰,無異於癡人認為夢。
而追求轟動效應,熱衷於市場炒作的另一個可能的後果,就是原本實力就不強的企業,一夜之間樹起多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使市場競爭白熱化,使企業的生存空間驟然變化,使企業毫無準備地暴露在競爭對手麵前,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