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前言 劍術
曆史淵源
“劍術”指使用劍的方法和技巧。劍產生在商代,較短,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製。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劍,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曆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自古劍術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為世人喜愛。
劍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譽稱為“百兵之君”。劍在古時,是作戰的武器,有劍鋒和兩刃,使用起來逢堅避刀,不硬撞、強擊。練起來“劍如遊龍”。帶有幾分文氣、優美。其用法有刺、劈、掛、點、崩、雲、抹、穿、壓等,在劍法的基礎配以劍指,加以各種步法、步型、跳躍、平衡、旋轉等動作構成了劍術的套路。
招式動作
劍術名目繁多,形式不一,僅單劍可分短穗劍、長穗劍;從劍路體勢而言可分:工架劍、行劍、綿劍、醉劍和雙手劍等。各種儉術風格不同。工劍、形健骨遒,端莊勢整,一招一勢,端端式式;行劍、流暢無滯,揮攉瀟灑,忽往複收,行多停少;綿劍,柔和蘊籍,緩緩不斷(如太極劍);醉劍,恣意揮舞,乍徐還疾,形如醉酒,以醉非醉;雙手劍,雙手持劍,劈、砍、挎、掛、身法矯健,豐彩多姿。
武術的劍,不但曆史悠久,而且富有傳奇色彩。許多詩人都有讚美劍的詩句,所謂“一舞劍器動四方”,自古以來我國舞劍之風甚重。
劍的功能和作用
1、格鬥:
在古代主要用於軍事格鬥,是十分重要的作戰武器,同時也可以用於自衛防身。戰國晚期的“荊軻刺秦王”,是廣為人知的長短劍相搏的典型事列。
2、表演:劍術除作戰、防身之外,尚有一種功能,就是作為技擊舞蹈的表演形式而供人欣賞。
3、健身:
隨著時光的推移,科學技術的發展,冷兵器已退出曆史舞台。作為冷兵器的一員,劍在軍事上的實用價值業已不複存在。今天,除了在特定的條件下,劍仍可以用於防身自衛之外,劍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已不再表現為一種軍事戰鬥力的載體,而是演化成為一種用於健身的體育活動,用於觀賞的表現形式,適合於競技比賽的運動項目。健體強身,觀賞娛樂,競技比賽,正是今天劍術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健身自然處於首要與中心地位。
劍的結構劍身:包括劍尖、劍刃、劍脊、劍麵。
劍把:包括劍格、劍柄、劍首。
劍尖:即劍身最前端的尖銳部分。
劍脊:既劍身長軸隆起部分。
劍刃:既劍身兩側鋒利部分。
劍麵:指劍脊兩側的平麵。
劍柄:指劍把上的握柄。
劍首;既劍柄後端的突出部分。
護手:又稱劍格,指劍柄與劍身間相隔的突出部分。
劍穗:又稱劍袍,是係在劍首的穗子。
劍鞘:既用來盛裝寶劍的囊鞘。
劍的規格
劍的規格一般為:反手垂臂持劍,劍尖在人耳上沿以上;重量由0.5千克至1千克不等。競賽規定用劍,成年男子劍重量不得輕於0.6千克,成年女子劍不得輕於0.5千克
劍指與劍穗
劍指
劍指是劍法的輔助動作。簡單地說,就是當右手持劍,作出攻防劈刺等各種動作時,未持劍的左手要與其配合呼應,作出相應的動作,此時的左手即非握拳,也不是伸掌,而是食指與中指向前伸直,其餘手指內屈。
作用:
1、劍指前伸,擾亂對方的視線。近身時還可以直接進攻。如:可用劍指刺喉、戳眼、點穴、點腕等。
2、如果對方使用不帶刃的兵器,劍指的左右運行可以用於推、擋,而且還可以乘機抓握、奪取對方的兵器。
3、前後左右的運行,都可以協助身體保持平衡,如:弓步直刺,劍向前刺,劍指向後伸。
4、有助於增強刺劍、劈劍的力量。如:弓步掛劈,掄劍向右下方劈,左劍指應向左後上方擺,以加大臂力。
5、用於體能鍛煉,可以豐富肢體活動的形式,增加運動量,從而使全身都得到較好的鍛煉。
6、觀賞劍術演練,劍與劍指動作的一開一合,可以增加動作的色彩,使劍術顯得更加瀟灑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