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前言 劍術(2 / 3)

劍穗

劍穗是劍的附加部分,它既是劍的飾物,又具有技擊的作用。劍出“刺、斬、撩、掛”,穗走“帶、甩、擺、打”,穗隨劍行,劍碎合一。

作用:

1、通過劍穗的飛舞,能夠迷惑對方,指上打下,使其虛實難辨。

2、可以用穗子直接進攻。如:直擊對方的頭、眼、喉和穴位等。

3、劍光穗影,鳳舞龍翔,能給人以極大的美感,是一種高品位的享受。

曆史發展

劍術在春秋後期開始出現,史籍中也開始出現關於劍術家的記載。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臥薪嚐膽、報仇複國的越王勾踐,曾請了一個埋名隱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劍術家越女給他的士兵傳授劍術。這個越女不僅劍術精通,而且還有一套理論。《吳越春秋》卷九和《莊子·說劍篇》都記述了古代擊劍的技術和戰術。《漢書·藝文誌》載有《劍道》三十八篇,是論述漢以前擊劍技術的專著。

漢朝發展起了以騎兵為主力的軍隊。騎兵交戰中以砍斫為主,很少有刺的動作。於是,環柄刀代替了劍,使得劍在戰場上的使用價值大大下降。到了東漢末年,環柄刀幾乎完全取代了劍,成為軍中主要的短兵器。劍在戰場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擊劍的風氣在社會上風行開來,人人喜歡擊劍,喜歡佩帶寶劍,劍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文人與劍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曆史學家司馬遷的祖上在趙地就是以傳授劍術而馳名;東方朔15歲就學習擊劍;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年輕時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喜歡擊劍。漢武帝時,渤海郡博學多文的儒士雋不疑,應邀去見一個大官,看門人要他解下佩劍,雋不疑十分堅決地回答道,劍是君子用以自衛的武備,不能解。陳壽寫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不少專門講擊劍方法的文章,據《漢書》記載,這樣的文章有38篇,後來都失傳了。東漢末年,劍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技藝高超的擊劍家,這些人遊走四方,傳授劍術。如在漢恒帝和漢靈帝年間(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陽城,一個叫王越的劍師就十分有名,教過不少徒弟。

漢代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精熟。嚐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餘顧嚐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麵,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裴鬆注引)這段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鬥劍風的興盛。

但自唐開始,士大夫心理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為鎮邪凶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禦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從征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於佩劍者,這對劍術的發展有相當的阻作用。

唐代,持劍舞蹈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友人宴飲時也舞劍助興。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公孫大娘的劍舞因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藝術化加工,與武藝完全不同,就是劍術也與實際的作戰技術有較大的差距,這與後來緊緊扣住攻防格鬥為主題發展起來的劍術套路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劍舞的高度發達,為後來劍術的發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明代戚繼光《武備誌》中記載了劍的用法有:跨左擊、跨右擊,翼左擊、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旋風格、禦車格、風頭洗等。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