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前言 劍術(3 / 3)

清代又有宋仔鳳《劍法真傳》一書傳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劍術成了劍的演練套路的代稱,被列為中國武術比賽項目。增加了各種花法、平衡、翻騰、造型等動作,使劍術有了很大發展。

風格特點

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風。自古,行俠者佩劍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劍,將軍統帥佩劍,由此可見劍是武術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碼。

劍的擊法有;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等。

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有“劍走美式”、“劍如飛風”之說。劍術根據練法又分為行劍、勢劍、雙手劍、長穗劍、雙劍、反手劍等。

劍術套路繁多,常見的有:自選劍術、青萍劍、武當劍、三才劍、三合劍、雲龍劍、八卦劍、太極劍、螳螂劍、通臂劍、醉劍、宣化劍、七十三劍、龍形劍、奇門十三劍、白虹劍、純陽劍、七星劍等。

主要門派

武當、少林是中華武術的兩大門宗,武當劍是武當功夫的代表。武當劍為輕兵器之類,其法以鉤、掛、點、挑、剌、撩、劈、為主,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身帶劍,應用時要做到劍與身合,身與氣合,氣與神合。

武當劍派劍法種類甚多,武當山主要以:太極劍、太乙玄門劍、九宮八卦劍、八仙劍、玄功劍、龍華劍等為主。

太乙玄門劍是武當太乙門劍法,其劍法特點是快慢相兼,剛柔相含,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身帶劍,神形之中要做到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此劍法,行如蛟龍出水,靜若靈貓捕鼠,運動之中,手分陰陽,身藏八卦,步踏九宮,內合其氣,外合其形,是武當劍中的佼佼者,自古為武當山的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主要劍法

(1)刺劍:立劍或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劍刃朝上下為立劍,劍刃朝左右為平劍。

(2)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直線。掄劈劍沿身體右或左側繞一立圓;後掄劈劍要與身體後轉協調一致。

(3)掛劍:立劍,劍尖由前向上、向後或向下、向後為掛,力達劍身前部。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後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掛一周。

(4)撩劍:立劍,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正撩劍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劍前臂內旋,餘同正撩。

(5)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上雲劍在頭頂由前向左後繞環,要仰頭;左(右)雲劍在頭前上方向左後(右後)繞環,頭向左肩側倒。

(6)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手心朝裏或朝外。

(7)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

(8)崩劍:立劍,沉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劍尖高不過頭。

(9)截劍:劍身斜向上或斜向下為截,力達劍身前部。上截劍斜向上;下截劍斜向下;後截劍斜向右後下方,臂與劍成一直線。

(10)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劍尖朝上為立抱劍;劍尖朝前為平抱劍。

(11)穿劍:平劍,劍尖經胸腹間弧形向前為平穿劍,力達劍尖,劍身不得觸及身體;前臂內旋,立劍劍尖由前向後轉動而出為後穿劍,力達劍尖,高不過膝,低不觸地;掄穿劍劍尖向後、向左隨轉體貼身立圓繞環一周。

(12)斬劍:平劍向左(右)橫出,高度在頭與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下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14)撩腕花:以腕為軸,立劍在臂兩側向前上貼身立圓繞環,力達劍尖。

[bookid=1626689,bookname=《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