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的特耳菲神殿裏有一塊石碑,上麵刻著——“人,認識你自己”。在蘇格拉底的時代,這句神的箴言被借用於界定哲學與美學的根本任務。但是,在之後數千年的人本主義哲學研究過程中,這一問題並沒有能夠得到解決。至今,人仍然未能“認識你自己”。因此,美學--對存在與感知學問的探討,也就永遠沒有完結。
尤其是在當前人類加速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性質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夢想時代、社會狀態由裂變走向互補--良聚變時代轉折,人們的思維方式由線性時代向網絡--場流時代轉折,傳播形式由文字時代向圖文--多媒體時代轉折,人性狀態由異化向反省--回歸時代轉折,藝術觀念由現實主義向現代--後現代主義轉折的曆史時刻,更需要對美學有更多的關注。
或許人對美的知覺正是一切社會進步的由來。在社會現代化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構成元素即審美現代化,審美現代化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先鋒和號角。當社會現代化主張包含審美現代化在內的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自主約束、自我發展的時候,就決定了審美的標準不再僅僅限於既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對於設計藝術來說,不僅需要置設計於現實的使用語境中,更需要有足夠的開放性麵向社會所有的審美心態,設計藝術需要探索和滿足更加寬廣的人性空間,需要更好地關懷當代人的現實與內心。隻有具有這樣的認識,當代設計才能肩負起體現人性價值理想的重任。社會現代化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它是奔騰入海的江河而不是山頂孤獨靜謐的池水。正如哈貝馬斯指出的:“現實性隻能表現為時代性與永恒性的交彙”,現代是“從短暫中抽取的永恒”;現代不能僅僅為過去與當下負責,現代要“麵向未來,決定現在,並左右著我們對過去的把握。”(於爾根·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放眼時代,美學正在走出純粹意識形態的遮蔽,進而轉向關注人類生存環境、經濟建設等基本境況的領域,與自然共生的創新美學觀正以全新的理念協調著人與物質世界之間新的和諧關係。共生美學觀強調積極創造的多元認識觀,強調縱向傳承與橫向交流等不同元素的並行與交融,為人類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確立了更為理性的認識導向,為當代美學的傳承、創新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指引著工業設計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不斷物化和更新著時代意識。美學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於傳統美學的回顧和現代美學的展望,將有助於我們在美學理論的宏觀層麵上廓清當代意識,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創新當今時代的設計文化。
在研究任何一種學問的時候,首先必須回到這門學問的原點,否則便不足以澄清基本的意識問題。就美學研究而言,同樣有必要以時代的眼光重新觀照美學形成的曆程。因為昨天是今天的明鏡,隻有昨天能告訴我們人類曾經有過的榮辱,以昨天比照了今天,我們便知道人類的明天該向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