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葉排隊:利用樹葉具有的不同特征,把拾來的落葉進行有規律地排隊,例如:黃、黃、紅;紅、紅、黃;黃、黃、綠……楓、柳、楓、柳;楓、柳、楓、柳……可以把規律排列的樹葉粘貼在紙上,這就是孩子的作品。
樹葉袋:家長事先準備一些塑料袋和數卡,一個袋裏一個數卡(或貼在袋上)。給孩子一個塑料袋,讓孩子看清楚數卡是幾,按這個數目拾落葉。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創設更多的與樹葉有關的數學學習遊戲,這裏不再進行過多介紹,家長自己動腦想想吧!
·硬幣湊數
生活中離不開硬幣,讓孩子在生活中認識硬幣,使用硬幣,利用硬幣做一些遊戲,這不僅可增強孩子的生話能力,還能從中學到數學知識,激發了孩子的邏輯一數學智能,可謂一舉多得。
在生活中家長可利用硬幣對孩子進行一些數學訓練的方法是:首先和孩子認一認硬幣,硬幣有1分、2分、5分、l角、5角、1元……讓孩子先認識這些硬幣,並且還要讓孩子學習硬幣的轉換,知道1角=10分,1元=1O角……當孩子了解了硬幣之間的等量轉換後,家長還可以和孩子玩硬幣湊數遊戲,例如,幾個硬幣湊成8分錢?有幾種不同的湊法?讓孩子用硬幣擺出來,如2分、2分、2分、2分,擺出一種了,再擺新的湊法,把所有不同的湊法都擺出來,擺出一種就記在紙上的方格裏(寫數字)。
等孩子熟練後,要多出一些幣值讓孩子進行數。同時,也可以用紙幣操作,或用紙硬幣共同操作。讓孩子在這種硬幣湊數的遊戲中有多方麵的收益,既認識了貨幣,又練習了數字的組合運算。
利用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深受孩子的喜愛,文學作品的形象性、情景性,非常符合少年兒童的學習特點,讓孩子通過文學作品接觸數學,可以使他們輕鬆愉快地獲得數學知識,又學習了語言文字。
·說兒歌
數學兒歌朗朗上口,百說不厭,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數學,還發展了口頭語言。例如下麵這首《七字歌》:
七字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個小孩采摘梨,
七個籃子手中提,
七個小孩摘什麼?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在孩子熟悉此兒歌以後,家長可對孩子講講怎麼樣倒著數數字。如給孩子舉例,l、2、3倒著數就是3、2、l等等。在訓練孩子倒數時,家長應適時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信心。
如果孩子年齡大點兒,那麼家長則可以選擇更難點兒的數學歌來讓孩子背誦,這樣可以將一些抽象的數目與具體的實物、形象的動作聯係起來,兒歌內容生動活潑,富於動感,富於情趣.孩子們說起來會覺得很好玩,輕輕鬆鬆地從兒歌中學到了數學知識。
·編數學兒歌
在孩子學數學知識時,為了讓孩子記得快而又有興趣,可以將一些數學知識編成兒歌,使趣味記憶和形象記憶結合起來。如:
l像鉛筆能寫字,
2像小鴨水上劃.
3像耳朵能聽話.
4像紅旗嗶啦啦.
5像秤鉤能稱重.
6像口哨能吹響.
7像拐杖會走路,
8像一個大葫蘆.
9像蝌蚪找媽媽,
10像一支粉筆一0頭。
按以上兒歌,教孩子唱唱、讀讀、寫寫。
雖然這可能適合小一點兒孩子,但作為一種利用文學作品培養邏輯一數學智能的方法,我們則有必要在這裏給大家介紹這種方法。
當然,如果孩子大點兒,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創作一些有利於數學學習的兒歌,來加強數學的學習。家長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應就具體的方式方法進行即興的創造,這樣更有利於孩子極快地學會。
·數學故事
有些家長可能在網上,書上看到過許多數學故事。尤其是那種將數學知識寓於有趣的故事情節之中的數學故事,實可稱為奇跡。例如一則很有名的故事“老公公勸猴”,故事情節就是圍繞數組合的等量關係展開的。數組合原本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難於理解的,但是使用故事,則可以讓孩子在這個帶有趣味性的故事裏較好地理解了這個難題。
老公公勸猴
有位老公公,他養了很多猴,這些猴很能幹,能幫老公公擔水做飯,還能下地種田。老公公待它們也很好,每天,除了給他們吃一些桃子外,老公公都會給猴吃栗子當零食,每天每隻猴吃七隻栗子。
開始的時候,老公公每天早晨給每隻猴一隻粟子吃,晚上給六隻粟子吃,但他發現猴子晚上鬧肚子,因為晚上吃得太多,消化不好。於是,老公公改成早晨給猴吃兩隻栗子,晚上吃五隻栗子。後來,老公公發現猴們早晨幹活不賣力氣,於是就對猴們說:“明天早晨給每人四隻栗子吃。”猴子們聽了高興得亂蹦亂跳。老公公接著說:“晚上給你們每個三隻栗子吃。”想不到,猴子們聽了這話都生氣了,他們嚷起來:“你給我們吃的栗子越來越少了,我們不在你這兒幹活了。”說完,猴子們生氣地走了。
老公公急忙拿著一筐栗子追上它們,取出粟子擺給它們看,老公公把粟子擺成三堆,每堆都是七隻,他把第一堆栗子分成一個和六個,說:“這是你們以前吃的栗子。”把第二堆栗子分成兩個和五個,說:“這是改變分法吃的。”把第三堆栗子分成四十和三個,說:“這是以後給你們吃的。”猴們看了看,還是不明白。老公公說:“你們把每堆栗子合起來數一數就明白了。”
猴子們數數分開的栗子,又數數合起來的栗子,都樂了,又高高興興地跟老公公回去了。
故事的內容多麼有趣呀,傻乎乎的猴子們讓孩子樂開懷,它們到底傻在哪裏呢?孩於的腦海不由得思索起來,當孩子明白過來而哈哈大笑時,這個“等量關係”的道理,就基本清楚了。
·敘(改)編故事
同樣還是前麵的“老公公勸猴”的故事,當家長講到“老公公拿著一筐粟子去追猴”就不講了,這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的結尾,替老公公想個辦法勸勸猴子們:“看怎樣能讓猴子們明白呢?”要讓猴子們明白什麼?”“猴子們是走了,還是回去了?結果怎麼樣?”在想主意的過程中和孩子分析數量關係。鼓勵孩子動腦筋,當孩子說出一種方法時,正確的要給予表揚,如果講得不對,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用擺弄物品的辦法讓孩子自己看出。當勸猴子回來的方法討論出來後,家長和孩子可以試著編一編故事的結尾。
·找找故事中的數量
家長可以拿出一張畫有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畫。然後對孩子說:“這兒有一幅畫,上麵有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你現在觀察,數數這上麵總共有幾個人?”孩子觀察後,一般會說8個。然後,家長再問,他們誰長得大?孩子比較後,回答:“白雪公主大,小矮人小。”“那麼他們一樣多嗎?”孩子點數後可分辨為白雪公主少,就1個,小矮人多,一共7個。根據孩子的觀察能力,適當啟發引導。也可把圖畫換成其他的,尤其是換成孩子們喜歡或熟悉的著名作品,這更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這種培養方法是為了通過對事物高矮、大小、多少、上下的比較,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
智力遊戲
邏輯一數學智能強勢的人,喜歡智力遊戲,而智力遊戲也可以促進邏輯一數學智能的發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中,讓孩子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各種遊戲活動中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培養孩子的數理邏輯智能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它能更有利於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體現出少年兒童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的和諧。
·找寶藏
這是一個既有趣又能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遊戲。
家長可為孩子準備一件神秘的禮物,如他喜歡吃的糖果或喜愛的玩具等,作為寶貝。先把神秘寶貝藏起來,製作卡片,可以文字配合圖片,如畫一張床,再寫上“床上枕頭下”及其拚音。然後分別把卡片藏好,再為孩子背上小包包,給他第一張“床上枕頭下”的卡片,孩子就可以到床上的枕頭下去找另一張指示卡片了;依此類推直到孩子找到寶藏。
在這個遊戲中,孩了通過這種“先到了床邊,掀開枕頭,找到小卡片,然後再找到衣櫥……”的遊戲,能學會“先”與“後”的邏輯概念。家長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增加遊戲的難度,例如,在卡片上畫一束花,讓孩子想出這是花盆或花瓶,然後再到花盆或花瓶裏尋找下一張小卡片等。
“找寶藏”遊戲既讓孩子有神秘的刺激感,又讓他們有參與其中的樂趣,更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相信家長和孩子都會喜歡。
·給小動物找家
空閑時間,家長可以讓孩子請幾個同伴來家裏玩給小動物找家的遊戲。家長要先用彩色硬紙片剪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等,分別指定三角形是小鳥的家,正方形是小雞的家,長方形是小狗的家,圓形是小貓的家,橢圓形是小豬的家。然後把各種圖形分開放在場地上。準備各種動物的頭飾,頭飾數目與參與遊戲的人數相同,再備鈴鐺一個。接著,家長讓孩子識別各種幾何圖形,記住它們的特征,強調他們記住這些圖形是哪種動物的家。然後指導孩子們戴上頭飾,遊戲正式開始。
家長告訴孩子:“我搖鈴了,小動物們就趕快找自己的房子,我停止搖鈴,每個小動物都要站在自己房子的前麵。”鈴聲停止後,大人檢查孩子們站的是否正確,沒有找到房子的或找錯房子的孩子,要表演一個節目或學一下自己所扮演動物的叫聲,交換頭飾,遊戲繼續進行。
通過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認識各種圖形,並掌握它們的具體特征。
·動物拚圖 家長可以從雜誌或書上裁剪各種動物的圖片,再將每張圖片對折裁剪,把動物的頭部(上半身)和尾巴從中間剪開。空閑時間就可以和孩子玩玩動物拚圖的遊戲了。家長拿出準備好的圖片,將每張動物上半身的圖片攤開擺在地麵或桌子上。拿出剩下的圖片,要求孩子將這些動物下半身和上半身的相互配對。一旦配對成功,請孩子在一張卡紙上完整帖好動物的外形。重複上述步驟,直到完成所有的圖片為止。
這個遊戲可以提高孩子的分類技巧和邏輯思維能力,是有效激發孩子的邏輯一數學智能的遊戲。
·學動物叫
孩子喜歡動物,也喜歡學動物叫,把學動物叫和數量結合起來,既認了數目,又練習了發音。
在遊戲的過程中,家長可讓孩子聽要求做,例如家長說;“小貓叫5聲”,孩子就發出5聲貓叫;看圖片做,如家長舉起圖片,上麵畫著3隻小鴨,孩子就發出3聲鴨子叫,也可以指著圖片上的小鴨子,對孩子說“每隻小鴨叫3聲,孩子就會通過計算得知一共得學9聲鴨叫;模仿著做,如家長模仿4聲羊叫,孩子也模仿4聲羊叫;看玩具做,如家長抱起玩具狗,孩子就模仿狗叫聲,願意叫幾聲就叫幾聲,叫完了要說出叫了幾聲。
以上各種玩法,都要求孩子叫完了以後說出總數。孩子常會忘記叫了幾聲,提醒孩子記住,若孩子記數有困難,家長可以隨孩子的叫聲伸出相應的手指,幫助孩子記數。
·肢體動作
孩子都是好動的,就讓孩子用身體動作來感知數量吧。如拍幾下手、踏幾下腳、跳幾個格子……活動身體能振奮孩子的心智,而運動覺的介入,能讓孩子獲得深刻的、愉悅的感受。
肢體動作要伴隨語言,如一邊拍一邊數,拍完了說一說拍了幾下……語言的介入使肢體動作有鮮明的節奏感。
肢體動作可以是設定的,例如家長舉起一張點子卡,要求孩子按卡上的數目跺腳。而更要注意的是隨機教育,抓住孩子活動的時機,融進肢體動作的數量感受。例如,孩子在拍球,就鼓勵孩子拍一下數一下,拍完了說一說共拍了幾下,幫孩子記錄下來,比一比,看誰拍得多?哪次拍得多?既感受了數量,又增添了拍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