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讓音樂伴隨孩子成長(1 / 3)

第五章 讓音樂伴隨孩子成長

——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

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列夫-托爾斯泰

音樂智能——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耶胡迪·梅紐因( Yehudi Menuhin)3歲時,被父母帶去欣賞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會。音樂會上路易斯·帕辛格(Louis Persinger)美妙絕倫的小提琴演奏深深地打動了小梅紐因,所以在他生日的時候,他堅持向父母要一把小提琴作為生日禮物,並且非要帕辛格做他的老師。他的這兩個願望都實現了。10歲時,梅紐因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

梅紐因在他還沒有接觸小提琴、甚至尚未接受任何音樂訓練時,其自身所具備的音樂智能就表現出來了。他這種表現盡管讓人費解,但他對那種特殊音樂的強烈反應以及他在小提琴演奏上的飛速進步,還是表明他從生理上具備發展音樂智能的先天條件的。

從梅紐因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特定的智能有其生理上或先天的淵源。其他特定的群體,如患孤僻症的兒童,他們中有些人也能熟練地演奏樂器,這證明音樂智能也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音樂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以人聲或其他器具為載體,與其他藝術形式共同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曆:誕生前就伴隨著母親的心跳聲一起生活,並且與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節律及更微妙的新陳代謝和腦電波活動節奏共存。由於人類與生俱來就擁有音樂的天賦,因此每個人都能夠開發這種才能。

早期的孩童時代是音樂智能發展的關鍵期。在該階段,豐富的音樂環境可為日後的音樂能力打下基礎。因此家長可以有目的地利用一些策略來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讓他們創造性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使他們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感受成功,感受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樂趣。

測測孩子的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是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調音師、指揮家、作曲家、樂手、歌手、音樂評論家等職業人士的音樂智能一般都比較強。

一般來說,音樂智能強勢的孩子具有如下表現:

·對生活環境裏的不同聲音感必趣,喜歡傾聽,並能做出反應;

·喜歡音樂活動,比較喜歡聽音樂、唱歌等;

·能準確地定音;

·容易記住曲調,還能順利並正確唱出或演奏出所記的曲調;

·能很快地學會識譜,會使用音樂詞彙和音符;

·喜愛即興音樂表演和用聲音表演,當聽到一個音樂片段時,能夠以有意義的方式表述音樂;

·能自己創作簡單的曲調,善於在生話中創造簡單的樂器。

確定哪些孩子有音樂才能或具有發展良好的音樂智力是件複雜的事情。音樂能力的範圍很廣泛,似乎沒有什麼人能同時擁有所有的音樂才能。所以家長就要根據自己孩子所表現出的音樂才能加以合理培養。

智能培養工具箱

音樂是表達心靈感受的語言,對孩子來說,音樂能促進智力的發展,提高孩子對情感的感受和體驗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文化修養……在關於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工具箱中,我們列舉了以下的策略供家長選用:

創設音樂智能學習的環境

傾聽音樂 表達音樂 感知音樂 創造音樂

聆聽自然界 吟唱 聽音樂打拍子 製造簡單樂器

猜猜誰在唱歌 隨樂而舞 模仿鼓點子 生活中的演奏

參加一場音樂會 歌唱 敲出身邊的音樂 即興曲

創設音樂區 學習演奏 唱音高 改編與填詞

欣賞不同的樂曲 了解樂隊 小小作曲家

創設音樂智能學習的環境

豐富的音樂環境能為孩子音樂潛能的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家長應盡量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讓音樂成為孩子的必修課,讓音樂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音樂智能學習環境可從以下方麵進行:

·讓音樂伴隨著孩子的活動。如起床時,播放一些活潑、有力的樂曲;吃飯時,播放一些優美、舒緩的樂曲;臨睡前,播放一些輕鬆、安靜的樂曲;

·可以讓孩子跟隨音樂的節拍有節奏地做動作(律動),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這可以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和對音樂形象的感受能力;

·給孩子講故事時,也可選擇和諧的樂曲作伴奏,增強情感的渲染;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學習—件樂器,或進行一些舞蹈、唱歌方麵的指導,這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教育,對於孩子接受藝術熏陶是很有意義的;

想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最重要的是要先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興趣,如果不顧及孩子本人的興趣,強製他去學,就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是不可能達到激發孩子音樂智能的目的的。

傾聽音樂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對任何想進入音樂世界的人,聆聽—是最基本的第一步。從小開展各種訓練聽覺的遊戲,能培養孩子傾聽音樂的興趣,能讓孩子感受到音樂的美,開啟孩子的智慧。

·聆聽自然界

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有聽覺了,甚至在媽媽的肚子裏,他們就會用小耳朵分辨外麵的聲音了。出生以後,外界就提供了各種豐富自然的聲音,花叢中蜜蜂的嗡嗡聲、樹林中鳥兒的叫聲、繁忙的街道上汽車的喇叭聲,風吹動樹梢的沙沙聲……這些都組合成為大地的交響樂,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永遠也抹不去的美妙印象。

家長可以帶孩子走出戶外,在寬敞開放的空間裏,盡情讓孩子感受各種聲音,同時告訴孩子,那是什麼發出的聲音。

如果天氣不好時,家長也可帶孩子坐在窗邊聽聽風聲和雨聲等,並讓孩子模仿這些聲音。

有心的家長,也可以在帶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的聲音時,將孩子在戶外聽過的一些聲音錄下來,再放給他聽,讓孩於自己來辨別、模仿,以便更好的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

·猜猜誰在唱歌

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小動物、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來玩和動物有關的音樂遊戲。

家長可以收錄一些動物的叫聲,收集一些圖片或其他資料,然後過一個“動物狂歡節”,讓各位動物都“唱”一首歌,請孩子作評委,說說誰的歌聲最好聽,同時還要說出每首歌的演唱者是誰。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家長必須經常帶孩子去觀察動物,聽聽它們的叫聲,讓孩子記住每種動物的叫聲。

除此之外,還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加強孩子對音樂的認知能力,比如媽媽問:“杜鵑,烏鴉和百靈鳥,誰的歌聲最動聽?”孩子在聽過這些鳥發出的聲音後,會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回答媽媽的問題,這樣,就更加強了孩子對音樂智能的培養。

·參加一場音樂會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可以帶領他們參加正式的音樂會。這種做法,不但可以享受現場音樂會帶來的感覺,並且,對於孩子來說,這也是一次重要的社交活動,從中可以學到如何欣賞音樂,如何交往以及一些正規場合的禮儀。

任何一場音樂會都不是隨意即興地演出,所以前往參加一場音樂會之前,必須讓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果想讓孩子順利地欣賞音樂會,父母應該在一周之前就向孩子說明,要去參加音樂會了,並收集音樂會所要演奏的唱片或磁帶,以及有關作曲家生平事跡等資料。這樣可增加孩子的音樂常識,避免孩子在音樂會當天接觸的曲目是陌生的,達不到欣賞的效果。

參加音樂會的禮儀也很重要。依照慣例,音樂會無論規模大小,在現場我們可以看到男男女女穿著西裝、晚禮服,打扮相當正式。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穿牛仔褲、運動衫或拖鞋等隨便的服裝入場,爸爸媽媽更要行為示範。

無論是參加何種活動,遲到是最不禮貌的一種表現。參加音樂會,最好能提前三十分鍾抵達。在音樂廳的大廳,主辦單位會提供節目單和其他相關性的海報。為了進一步了解演奏會的節目順序、曲目解說與音樂演奏者或演唱者的生平介紹,爸爸媽媽應該閱讀一下節目單,然後講給孩子聽。同時,在入場以前以一種輕鬆的心情,瀏覽一番音樂演奏廳的建築裝潢和設計,讓孩子的身心全都投入到藝術的情境裏,更有利於感受音樂的意境。從容不迫,才能真正享受欣賞音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