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家長也可通過做一些小遊戲來有效的對孩子進行觸摸訓練,比如家長用柔軟的絲巾輕輕的蒙上孩子的眼睛,帶著孩子到屋子裏的任何一個地方,鼓勵孩子伸手去觸摸,引導孩子說說他摸到的是什麼,或者他現在所處的位置在哪裏。媽媽和孩子也可轉換角色,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讓遊戲參與了訓練,增強了孩子觀察自然的興趣,而且在這樣的遊戲中,可以更好的鍛煉孩子感知自然的能力,從而有效的激發了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
·嚐一嚐
味覺也是孩子探索、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渠道。為了讓孩子更加有效的觀察自然,那麼家長也應該將“嚐”這一話動貫穿到自然觀察活動中來。
如果孩子較小,那麼家長應該提供給孩子適合用嘴咬的玩具材料,讓他們在安全無毒的環境中發展味知覺,滿足他們在探索自然時的心理需求。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家長應該鼓勵和適當引導他們通過味覺來觀察事物,從多個角度來認識事物。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戶外活動時,鼓勵孩子用嘴感受一些自然物的味道。如:春天的時候,輕輕咬一咬小草的嫩芽;夏天的時候,可以在室外曬杯水,讓孩子嚐一嚐,感受一下炎熱;秋天的時候,帶孩子去品嚐各種果實;下雪的時候,讓孩子用嘴舔一舔雪,感受雪的冰涼等等。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有效的訓練孩子“嚐自然的訓練”。家長可用各種果蔬製成新鮮的果蔬汁,如西瓜汁、橙汁、西紅柿汁等,讓孩子品嚐後說說味道如何,猜一猜這種果汁是什麼果蔬製成的。讓孩子任意混合果汁,嚐嚐味道有什麼變化等等。
隻要安全,家長都可以大膽地鼓勵孩子進行嚐試。隻有這樣才可能更好的讓孩子觀察自然,有效的激發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
探索自然
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探索家”,他們對自然的探索是不知疲倦,永無止境的。他們喜歡動手擺弄、操作,在大人看來,這可能是一種淘氣的行為,可正是由於這種淘氣的行為才使得孩子對自然有一個更真實的感受。所以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淘氣”行為,創設各種條件鼓勵孩子去探索自然。
·植物的葉子
大自然中,葉子是構成大自然的美麗風景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是孩子們最好的遊戲材料。樹上萌出綠芽,樹葉在秋風中幹枯飄落,這一切都吸引著孩子,為孩子觀察和探索自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源泉。
以下介紹的遊戲就是以葉子為材料的遊戲,它可有效的激發孩子對自然的親近和了解。
觀察葉子。帶領孩子去自然界中收集一些葉子,然後,將收集來的葉子鋪展開來,讓孩子觀察每片葉子的葉脈、顏色、形狀、氣味等都有什麼不同。然後,讓孩子猜猜,不同的葉子分別是什麼植物的。在這個遊戲中,可以使孩子更好的認識到不同種植物其葉子是不同的,從而知道植物的差別。
製作葉脈標本。最簡單的方法是,把收集來的葉子夾在書本裏,待它自己陰幹,成為葉子標本。還有一種比較科學的作法是,準備煤氣灶、燒杯、打火機、墊板和鑷子,牙刷、手套、氫氧化鈉、水、葉子等物品。第一步,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煤氣灶上,等水開後將氫氧化鈉放入水中。這時注意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氫氧化鈉把手腐蝕。第二步,當看到氫氧化鈉在水中不見了蹤影,有白煙從水裏冒出來,又隱隱約約可以聞到一點臭味時,就可以把葉子放進水裏了。第三步,當葉子的顏色變黃並且變軟後,用鑷子把它夾出來,放在墊板上。第四步,用牙刷順著葉脈把葉肉刷掉。最後,把它夾在一本書裏,等完全幹透後,可以將它過塑,別忘了讓孩子一定要寫上自己的名字、製作時間和采集地點,一個漂亮的葉脈標本就做好了。通過葉脈標本的製作,可以使孩子認識到不同種植物的葉脈是不同的,並且還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激起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
葉子的重要性。植物的養料是靠葉子生成的,可是到了冬天,葉子自然脫落後,植物卻沒有死。如果在平時把植物的葉子都剪掉,葉子能重新長出來嗎?鼓勵孩子進行實驗操作,證實這個假設。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三盆長勢差不多、同一品種的花,在花盆上貼上不同的標簽:1號盆的花是用來對照的;2號盆的花的葉子已被剪去,隻剩下最嫩的兩片小葉子;3號盆的花所有的葉子都剪去,一片不剩。以後每隔幾天給這三盆花澆等量的永,並觀察它們的變化過程。根據編者已有的經驗,一個月以後,1號盆的花長得非常好,並開出了花朵;2號盆的花基本恢複了原樣,並長出了小小的花蕾;3號盆裏的花長了幾片嫩葉,生長速度極慢。通過這個試驗我們可以發現,植物失去葉子後,對生長有一定影響,但隻要保證合理的養料供應,植物還是能存活的。
以上這幾種訓練方法,有條件的家長可以試試,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對葉子的探索來了解自然界,激發對大自然探索的興趣。
·焰火的色彩
平常過節的時候,一束束焰火淩空而起,有的仿佛天女散花,有的像孔雀開屏,五顏六色,光彩奪目,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那麼焰火的色彩是怎麼來的呢?家長給孩子提出這個問題,讓孩子積極地去探索。當然,家長也要參與到這個探索話動中來,引導孩子一步步解開這個謎。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去火焰廠進行實地考察,讓工人師傅給他們講解這其中的奧秘。當然,也可以自己動手,通過實驗來讓孩子找到此問題的答案。
首先,家長要查閱一些資料,並買幾個焰火來,然後和孩子一起拆開幾個沒燃放的焰火。讓孩子觀察,原來焰火的原料主要是黑色火藥,並且讓孩子觀察,在黑色火藥裏麵還有其他一些細小的粉末,迭就是所謂的發光劑和助燃劑。然後,指導孩子針對焰火中的火藥來查看相關的資料,最後讓孩子知道,黑火藥在燃燒時,能放出大量的熱和光;另外,原料裏摻入的各種發光劑,在燃燒時,會呈現五顏六色。如硝酸鈉會發出黃光,硫酸銅會發出藍光,鋁粉、鋁鎂合金會發出白光,硝酸鍶會發出紅光……為了使焰火色彩更加豔麗,火藥燃燒得更徹底,工人師傅在火藥中還要摻入硝酸鉀、鎂粉等。它們受熱後分解,能釋放出大量的氧來助燃。
讓孩子了解了這些知識後,家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放焰火了。在孩子玩放焰火的遊戲中,家長可以向接著提問:“是什麼產生了白光,什麼產生了紅光……”讓孩子針對實景,聯想到所學的知識,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一知識。從而激發孩子對自然界探索的熱情,更有效的激發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
·製作食物
孩子對什麼都是好奇的,包括做飯也是他們想嚐試、探索的對象。當大人在廚房裏忙著擇菜、洗菜、炒菜的時候,孩子也會好奇地跟到廚房來。這時家長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來製作和烹調食物。讓孩子在製作食品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給予人類的豐富多彩的物產,並且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和對身體的好處。這也是激發孩子探索自然的一項有利措施。
家長在敦孩子製作食物時,可重點從以下幾方麵對其進行訓練,如:
讓孩子認識各種食物,學會分類。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多方麵進行分類,如根據口味可以分為甜的、酸的、苦的、鹹的等。同時也可引導孩子從主食、蔬菜、肉類等幾方麵進行分類。
讓孩子在製作食物的過程中進行品嚐,感覺食物經調味後,味道所發生的變化。 在製作食物的過程中,讓孩子觀察變化,如蒸熟的饅頭會變大、青菜炒熟以後卻變得少了、煮熟的餃子會浮到了水麵上來、固體油(豬油、牛油、羊油等)加熱後會變成液體油等等。
在製作食物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簡單的測量。可讓孩子使用標有顯示容量、刻度的杯子和勺子進行配料的測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認識到如果調味品、水的量放得不合適,做出來的食品味道就不好。並且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測量的意義。
當然,除了這幾項有目的的訓練外,家長還可創設更多的條件來訓練孩子製作食物的能力。總之,家長要在食物製作活動中,讓孩子既玩得痛快又學到東西。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對自然的了解更加全麵,他們進一步了解了自然與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會產生對自然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和愛護自然的深厚情感。從而達到激發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的目的。
·觀動物知天氣
在日常生活中,隻要我們細心的觀察,動物的某些生活習性與天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引導孩子觀察一些動物的習性,可以讓孩子更多的了解自然界中事物的關係,從而激發他們觀察自然的興趣,對發掘孩子的自然觀察智能很有幫助。
下麵我們就介紹一些觀動物預知天氣的現象,供各位家長參考:
燕子低,披蓑衣。由於燕子是以捕食小蟲為主要食料的。當天氣轉壞而要下雨時,空氣濕度增大,小蟲的翅膀上隨著小水滴而變軟,不能高飛。燕子為了捕食小蟲,也就跟著低飛。
烏鴉棲落在樹枝上時,頭總是迎著風向。因此,在地麵風力很微弱的早晨,觀察高枝上棲停的烏鴉頭的朝向,可確定空中的風向。
傍晚,雞遲遲不願入籠,是下雨的預兆。由於雨前住在洞裏的小蟲因悶熱而多爬出地麵附著在草葉上,給雞造成了覓食的好機會。和雞相反,鴨子在天要轉壞時,進窩早,因它的習性喜高溫高濕。
鵓鳥在不同天氣裏叫聲不一樣。晴好天氣,它不急不慢地叫著“咕咕咕,……”,聲音清脆,沒有拖音。天快轉陰雨時,就連叫“咕咕咕一咕,……”聲叫得重,拖音長。
蟬的叫聲是由它的腹部發音器的薄膜振動而發出的。據一般觀察,夏天由雨轉晴前2小時左右,蟬就叫,而晴天轉陰雨時,蟬不叫。這是因為下雨前,它的發音薄膜潮濕,振動不靈。相反,天氣轉好,空氣幹燥,薄膜則振動有力。
蜜蜂最適宜於天氣晴朗,氣壓較高的情況下飛行。另外,天氣愈好,植物花蕊分泌的甜汁愈多,誘惑蜜蜂的能力也愈大。早晨蜜蜂都出窩采蜜,天氣晴,傍晚遲遲不回窩,明天繼續晴朗,反之,則預示陰雨將來臨。
天氣轉壞時,螞蟻顯得非常忙碌,有的忙於往高處搬家,有些則來回運土壘窩。一般說,壘窩越高,降水也就越大。還有一種大黑螞蟻壘的窩,往往在次曰風的來向部分壘得高些。
生活中,還有很多觀動物預知天氣的現象,這裏不再一一進行介紹,家長可以多找些這方麵的資料,供孩子學習和觀察。重要的是要聯係實際,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秘,從而激發他們探索自然的興趣。
·學習自然諺語
讓孩子背記一些自然諺語,這對於激發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很有幫助,家長有必要找一些這方麵的資料,教給孩子背記。下麵我們就介紹一些自然諺語供家長和孩子們學習:
氣象諺語選錄:
日頭出得早,天氣難得好。
中午太陽一現,往後三日不見。
日落西山滿天紅,不是雨便是風。
東方太陽白,就要有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