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管得少,管理就變得很簡單(1)(3 / 3)

王選說:“什麼叫好人?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曾說過,‘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據現實情況,這一標準我覺得可以再降低一點,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就算好人。”

兩位長者的說法,讓我們想到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字:“仁”。“仁”字,左邊一個“人”字旁,右邊是一個“二”字。哪兩個人呢?就是想到自己,想到別人。好好做人,至少要做一個好人,考慮自己與考慮別人一樣多。按照中國人的德行修養標準,通常會有這樣的說法,道德最完備的人是聖人,其次是賢人,再次是君子,比君子的德行再低一點的人就是好人。好人,應該是成功人士包括優秀領導者的道德底線。

在蒙牛廠區有成片沒有被圍起來的水果林,每年秋天的時候,這裏會有很多種類的水果,但是蒙牛人沒有人會自由地去采摘……這也許是牛根生對蒙牛人的一種告誡: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隨便去拿。

“德”即道德、德行。細化起來,各行各業都有其道德遵循。“德”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震懾邪惡、淨化環境、開拓思維、積累財源的動力,能使自己內心強大,無往而不勝。

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約翰·史密斯就曾指出,在全球化條件下,任何企業都處在世人的注視之下,全球化條件下的大企業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做任何事情都必須以誠為本。做企業如同做人,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思路決定出路

每一位企業領導者都應該記住:你的思路決定著企業的出路,而企業的出路就是企業的生存之路、發展之路!它不僅關係著企業對國家貢獻的多少,而且關係著成千上萬員工的命運。

生活、工作沒有思路不行,組織管理沒有思路不行,企業經營沒有思路不行……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順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發展。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花甲老人,大兒子、二兒子都在城裏工作,隻有小兒子和他相依為命。

一天,一個外鄉人對他說:“老人家,我想給你的小兒子在城裏找一份工作。”

老人氣憤地說:“不行,你快滾!”外鄉人說:“如果我給你的兒子找個對象呢?”老人惡狠狠地說:“少廢話,快滾!”他邊說邊拿起一根棍子。外鄉人後退一步說:“如果我給你兒子找的對象是洛克菲勒的女兒呢?”老人笑著答應了。

幾天後,外鄉人找到了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給你女兒找個對象。”洛克菲勒冷冷地說:“不需要!”外鄉人又說:“如果我給你女兒找的對象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呢?”洛克菲勒沉思著答應了。外鄉人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位副總裁!”世界銀行總裁:“你沒事吧?”外鄉人胸有成竹地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呢?”總裁當然沒有拒絕的理由了。在每一個環節都有重重阻礙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因為他找到了每一個階段的關鍵因素,突破了障礙。

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不去考究,但故事揭示的一個道理卻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一個人有著什麼樣的思路,就會有什麼樣的出路。

工作中,我們在一條路上不斷地走,總覺得自己已經把路走絕了,再也不能走出一片嶄新的天地,再也不會有更大的成就了。殊不知,路的旁邊也是路。當我們沿著那條老路一直往前走時,當然有把路走煩、走厭、走絕的時候。但如果我們試著往旁邊走幾步,可能就會發現無數條路,而且條條都是全新的路,並最終引領我們走向成功。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我們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並不是路太狹窄了,而是我們的眼光太狹窄了,所以,最後堵死我們的不是路,而是我們自己。

企業領導者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出路。試想想,沒有比爾·蓋茨的思路,會有微軟的今天嗎?沒有張瑞敏的思路,會有海爾的今天嗎?

答案是否定的。

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任何企業的發展戰略都隻不過是其領導人思路的具體化而已。

BBC環球公司旗下的天線寶寶品牌,無疑是全球兒童品牌中的佼佼者,其國際知名度、影響力僅次於迪士尼的米老鼠。“天線寶寶”電視影集於1997年在英國開播以來,全世界有120個國家和地區的109家電視台播放該節目,且被翻譯成45種不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