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管得少,管理就變得很簡單(1)(2 / 3)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無為而治要建立在規範管理的基礎上,管理者要具備高超的領導藝術,要平衡集權與授權的度,有為而不妄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是牛根生的座右銘,也是他經營管理的立足點,因為“德”是製服人心的最佳“利器”。

“想贏兩三個回合,贏三五年,有點智商就行;要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由此產生了牛根生“讓人放心”的人格魅力,跟隨牛根生的人才會認為把資金交給他放心,把未來交給他放心,才有了蒙牛這樣一個團結、向上的團隊。

中國古代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富商——陶朱公和子貢,他們以仁德而聞名天下。陶朱公為人為商的宗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有很多史料都記載了子貢花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鹽鐵論·貧富》中說:“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仁德是他們成就大商之業的根本所在。

“德”是從商之道,也是管理之本,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這與人的個人魅力是密不可分的,當管理者把“德”變成一種習慣,他的人生也會因此而富有。做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不僅意味著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樂於付出;不僅僅要有熟練的經營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底蘊,提升人品修養。

水之所以能夠長流於天下,在於其廣施仁德於萬物,雨水和河汛隨季節而至,孜孜不倦地忠實於自己滋潤萬物的職責。依托持續的良善之舉,方能與世間萬物共生共榮。“大勝”於水而言,的確是實至名歸。

由水及人,情理相通。我們發現,管理要取得一定的成功,或一時的成功,或獲取些許利潤,也許有足夠的智謀就可以。但是,欲獲“大勝”和“長勝”,智謀是獨力難撐的。真正持久的成功如同參天大樹,需要深植於泥土的根莖。管理的根莖就是德行。

牛根生早年在伊利工作期間,因為業績突出,伊利曾獎勵牛根生一筆錢,讓他買一部好車,而牛根生卻用這筆錢買了四輛麵包車,此舉使得其直接領導的員工一人有了一部車。據接近牛根生的人介紹,當時牛根生還曾將自己的108萬元年薪分給了大家。

這就是牛根生給員工的一種心理預期,這樣的預期讓他們知道,隻要牛根生能走向成功,牛根生絕不會虧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員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期,曾經的老員工便義無反顧地投其麾下。

在伊利換車,在蒙牛他也同樣如此。2000年,和林格爾縣政府獎勵牛根生一台淩誌車,價值104萬元,而當時比牛根生大8歲的副董事長的獎勵是一輛捷達車。但是,此時的牛根生並沒有打算享受這輛豪華轎車,而是提出了與這位副董事長換車。

換車之後,牛根生會開車的女兒很不理解父親的作為,在很長時間內都用一種懷疑的口吻問牛根生:“那輛車是不是真的給了鄧伯伯?”

這正是牛根生所追求的“德”,牛根生想通過這樣的行為來向人們傳遞出一個信息,“牛根生做企業不是為了個人賺錢和享樂。”

據牛根生介紹,在物質方麵,自己的各項條件都要比身邊的副手差。“我們的書記還有兩位副總經理坐的都是奔馳350,我的副董事長坐的是淩誌430,另一個副總經理坐的是沃爾沃,而我是一輛小排量的奧迪。”

早在1999年創業伊始,他就宣布了蒙牛的“創業綱領”——以股東、銀行、員工、夥伴、社會五方的利益為利益,建立大利益圈,形成“五贏格局”。“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財富分配的和諧。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世界上沒有傻子,今天你可以剝奪別人的利益,甚至明天也可以繼續剝奪,但後天你將得到苦果。

故去的兩院院士、北大方正董事局前主席王選教授認為,做一個好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他曾回憶起1947年他10歲上小學五年級時,老師要在班上評選一個品德好而且受同學歡迎的學生,那次王選以絕對多數票當選。他說:“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一定要先做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