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小板首富懸秘 (5)(2 / 3)

東風實業在進入西部礦業之後,因享受西部礦業5 000萬元的分紅,三年的投資回報率已達到52%。但在轉讓給高盛戰略投資股權的時候,東風實業就股權本身沒有任何溢價。而在同年的5月至9月,維維集團等西部礦業第一批老股東紛紛出售股權,均價在每股7元以上。其中,鑫達金銀開發中心將股權轉讓給北京安康橋,每股價格達到了10.5元。而且高盛的這筆交易不僅趕在了西部礦業2007年7月上市之前完成,還趕上了西部礦業上市前的“大派發”。

“東風實業事實上就是代為持有,因為西部礦業第一輪融資後,一直在進行著上市準備,上市後有非常高的溢價,如果在上市前不翻牌,往往在上市後就會麻煩不斷。”一位參與其中的江湖朋友說,水太深了,北京玩家在了解到高盛會進入西部礦業之後,他們跟瘋了一樣要控股西部礦業。高盛也非常清楚,真上市了,東風實業可以耍賴,那個時候高盛無疑就會雞飛蛋打。於是,高盛作了一個決定,必須在西部礦業上市之前接手東風實業持有的西部礦業股份。

於是,高盛戰略投資在2006年7月20日急急忙忙地跟東風實業簽訂了收購協議,而高盛戰略投資是高盛的全資子公司,注冊地在美國特拉華州,注冊時間卻是2006年7月24日。

現在明白了吧?在高盛戰略投資沒有成立之前,東風實業都能將股權轉讓給高盛,證明兩家的關係不僅僅是代持那麼簡單。事實上,東風實業持有的股權就是高盛的。甚至有江湖傳言說,東風實業跟高盛有資金交易,並且最終實現了這筆交易,2007年7月20日的簽約,隻是一個形式而已。

按照中國的法律,如果一家公司沒有完成工商注冊,隻能由股東代為簽字,而不能以公司的名義簽署合作,如果以公司的名義簽署合同就是無效合同。也就是說,即使簽訂了收購協議,東風實業還是可以耍賴。但高盛太了解中國的遊戲規則了,所以東風實業跟高盛戰略投資都在中國內地之外的地方注冊,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

具體導演高盛這出移花接木好戲的人叫張奕。張奕學習成績很好,22歲就進入耶魯大學念MBA。1994年,張奕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高盛香港辦事處,曾先後在固定收益產品、貨幣和商品部工作,後轉到亞洲資本市場部。1998年,張奕擔任高盛亞洲部門副總裁。2002年,張奕榮升為董事總經理。在操刀西部礦業的時候,張奕的身份是高盛亞洲特殊資產投資部(除日本以外)聯席負責人。

張奕的履曆表上有一長串中國人熟悉的企業名字:盛大、騰訊、交通銀行、分眾傳媒等。2005年年底,高盛以2 200萬美元投資的無錫尚德成功登陸紐約股市;2006年,高盛以20億人民幣購買了肉類加工企業雙彙的股份,並向萬向旗下的中國汽車網投資了2 500萬美元,還將2 200萬美元投向了二手房中介機構21世紀不動產公司。數十家企業的IPO,張奕都是主力操盤手。

西部礦業無疑是張奕最得意的一次操盤,盡管高盛投資無錫尚德獲得了10倍的投資回報,但是跟西部礦業相比,這個數字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從東風實業手上收購西部礦業的股份之後,高盛一直在看一場逼宮大戲,坐山觀虎鬥。

北京的資本玩家進入西部礦業的成本要高於高盛,於是這些資本玩家們要求西部礦業進行分紅送股,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攤薄持倉成本。盡管青海國資方麵名義上是西部礦業的第一大股東,可是北京的資本玩家掌握了西部礦業集團將近60%的股權,並且通過收購湖北鴻駿投資等公司持有的股權,已經成為西部礦業絕對的控製人。

讓他們忙活去吧,張奕偷偷地在底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