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課 豁達楊瀾:現實總是不夠完美(3 / 3)

3. 理解萬歲

當楊瀾站在舞台上的時候,人們可以從她的每一次言談和笑容裏感到她的親切,無論怎樣刻薄的嘉賓坐在她的對麵,都會變得溫和起來。很多嘉賓都說,跟楊瀾做節目是聊天,她總能為嘉賓考慮到很多問題,如嘉賓適合回答的問題,或者適合嘉賓現在情緒的問題,她會站在對方角度上思考,因此和她工作是一種享受。

楊瀾也時常建議現在的年輕女孩子,給別人多一些理解,不要總是咄咄逼人,試著將自己轉換成對方,看看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做。當你能說一聲“理解萬歲”的時候,別人也會因此而對你產生感激,而你的個人魅力也會隨之增長。

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許多中小型企業倒閉了,整個美國經濟就像垮掉的高樓一樣處處是廢墟。有個名叫丹娜的女人,開著一家齒輪廠,生意因為經濟危機而麵臨深淵。所幸的是,在這種艱難的時候,她能夠找到一些朋友來幫忙。這有賴於她平時親善和藹、寬容無私的處世態度。她決定寫幾封求救信給朋友們,希望他們能出出主意,好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當這些信都寫好之後,丹娜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自己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了。由此她又想到一個問題,自己都沒錢買郵票,那麼那些朋友們經濟上也一定很緊張,沒理由讓別人再為了自己花錢。於是,丹娜把家裏能賣的東西都賣光了,用部分錢買了郵票,然後再在每封信裏都附上2美元,意思是讓對方用2美元買郵票。就這樣,信一封封寄出去了,不久之後,所有人都回信了。他們在信裏表達著自己的感動,說一定會想辦法幫助她。

過了一段時間後,丹娜接到了一些訂單,大多是那些回信的朋友想方設法找來的。甚至還有朋友說要給丹娜的工廠注資。就是在這些朋友的幫助之下,丹娜的工廠慢慢恢複了生機。而她的齒輪廠,也成為此次經濟大蕭條中為數不多的幸存者。

有的時候,多為對方考慮一分一毫,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有個寺院,隻有師徒二人,老和尚每天都要求小和尚學習佛法,不能貪圖外麵的花花世界,不能私自出去玩。可是小和尚沒有定性,而且好奇心很重,老和尚禁止的,他偏偏想去嚐試。在每晚熄燈之後,小和尚就拿把椅子靠在院牆邊上,踩著椅子翻牆出去玩,天快亮的時候才回來。他以為師父不會察覺,可是有一天天還沒亮,他按時回來,踩著椅子又跳回院中。可當他落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師父的脊背。

小和尚嚇壞了,哆哆嗦嗦等著師父責罵。然而,老和尚不僅沒有責罰小和尚,反而安慰他說:“人人都有少年時,我不該強求於你。隻是天愈發涼了,以後出去的時候要多穿幾件衣服。”小和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師父竟然沒有半句責怪之言。可從此之後,小和尚再也沒有偷著出去玩過,每天安心修習佛法。

老和尚幾句體貼諒解的話語,便溫暖了一顆心。他說“人人都有少年時”,潛台詞就是自己也曾有過這樣叛逆的時候,為何能諒解當初的自己,卻不能諒解現在的他?多幾分理解,可能會解決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相反,如果每次跟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都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那麼再小的事情也會變得麻煩。就像一對在地鐵裏爭吵甚至動手的年輕人,不過是因為一個人在車上踩了另一個人的腳,最後就變成言語衝突,甚至是肢體衝突。如果踩著人的人能很謙遜地說聲“對不起”,被踩的人能笑著說聲“沒關係”,爭吵就不會存在。

著名的推銷員喬·吉拉德曾說:“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才會出現融洽的氣氛。”我們應該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或許你會發現,原來對方也有很多難處,並不是那麼不可原諒。